“壮味”初品──《幽骚》壮族文学特征探寻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骚》是壮族民问叙事长诗,是云南文山壮族的优秀文学遗产。它主题鲜明,表现方法独特,具有浓郁的壮族风味,堪称壮族文学史上一颗明珠。本文从风情画面、审美情趣、民族性格等方面揭示《幽骚》的壮味及其特质,实事求是,多有见地。
其他文献
大量民俗学资料表明,侬智高在邕州东面的昆仑关被狄青率领的宋军击败后,率余部退入云南大理,落籍元江一带,开荒垦种,创家立业,其影响深远.其后裔广布于滇西及东南亚地区,并保
本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实施西部
近读郑超雄先生新著<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颇有难得一见之感.如今,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已成了近年来中国汉学界的热点,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首又成立了
论推广新方块壮文的必要性韦星朗(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编者按:文字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关系重大。壮族是一个有1500多万人口的较大的民族,她必须有自己的民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群体意志的传统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广西少数民族之中,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孕育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习惯法进行调适,使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小民族一直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学者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小民族的发展奔走呼号.文章以美国印第安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