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光 右的头脑,左的“心”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是这样。”
  嗖地,黄有光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高高举起双手,转身背过去,弯下腰,臀部开始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嘴里发出“嘘嘘”的喝倒彩声。
  “我们排成一排,一起把屁股朝向李光耀。”他在模仿50年前和同学徒步二十多公里赶去“哄场子”的场景。那时,黄有光是左翼学生运动的领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空荡荡的餐厅回响着他极具爆发力的大笑。眼前这位眼眸里闪烁着顽皮的“老顽童”,正是著名经济学家、澳大利亚首位华裔社会科学院院士、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成员黄有光。2007年,他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杰出学者”称号。
  按学术界的硬标准,黄有光是在世界顶级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最多、 且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华裔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肯尼斯·阿罗称赞他是“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是当代极少数对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做出贡献、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承认的华裔经济学家之一”,“是研究经济政策分析基础理论的许多学者当中,最具原创性想法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成就包括:提出“第三优理论”,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开辟新路;在上世纪70年代从另一角度证明阿罗提出的“不可能定理”;综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独创“综观经济学”。
  此外,他协助杨小凯,合作发展了以现代数理方法分析古典的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只是他诸多兴趣之一。晚饭后,他写武侠小说,涉猎各类学科,在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宇宙学、行为与脑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两百多篇审稿论文。
  上世纪80年代,他出版了《千古奇情记》——一个有关DNA克隆的侠女十姐妹、人格分裂、梦游杀人的混合武侠、科幻、悬疑、破案题材的离奇故事。
  左派的青春之歌
  若不是为“革资本主义的命”而去学经济学,黄有光原本会在社会运动中挥霍青春与热血。
  黄有光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潮汕。父亲自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经营建筑材料生意。
  在黄有光记忆中,父亲是左倾分子。上世纪50年代,他把黄有光的哥哥姐姐们陆续送回大陆读书。每天晚饭后,家门口摆上一排椅子,邻居聚到他家闲聊。黄有光的父亲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就中国时局、国际局势发表各种激进的左派言论。
  耳濡目染下,黄有光自小就是赤色分子。一次,USIS美国新闻社到他就读的华校分发宣传品。“我一看就知道是这是宣传反共思想的,非常愤怒,立刻号召同学撕掉宣传册子。班上有同学一边心疼地叫:别撕啊,我不读,我只是想拿它来包书。”
  初二时,他秘密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左派学生地下组织。到高二时,已是三人领导小组成员,在两千多名学生中发展了一百多名秘密成员。
  整个中学时代,黄有光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各种秘密和公开的左翼学生运动中。他们在学校里发展秘密成员,学习各种左倾书籍和左倾思想。碰到有进步学生被开除或被逮捕,或者政府颁布“反动”法令,他们就组织罢课、游行抗议。
  那个时代,多数青年学生的思想都是左倾的,至少是同情左倾的,“在他们眼里,我们被认为是‘有正义感的、对的’。”
  一次,黄有光参与几所学校的联合游行,在学校礼堂集会时,被政府派来的警察包围了,“我们把大门锁起来,警察就通过玻璃窗扔进来催泪弹,烟刚开始冒出来,觉得很刺激很好玩,等到处都是烟,满眼都是眼泪,再也受不了,大家就冲出来又集合,开往另一所中学。”
  还有一次,黄有光骑着单车把一批左倾书籍和宣传资料运送到各个“点”。忽然,他的左边闪出一辆单车,车上的人手指着那包书,命令他立刻停车。
  “我明白自己是被密探盯上了。于是,一个急刹车,调转车头就跑,把他甩掉了。”
  这些左倾书籍大多通过“地下渠道”从红色中国运送进来,有《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实践论》、《平凡的真理》,还有中国解放后的大量革命小说以及被翻成中文的苏联小说。
  他最喜欢《青春之歌》、《红岩》、和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里面中共的形象很高大,一读就更加支持共产党了。后来,觉得斯诺实在是太天真了。”
  回想起这段“为崇高的人类理想而奋斗”的时光,如今倡导快乐经济学的黄有光笑着说:“虽然想法很幼稚,那时的快乐水平确是很高的。”
  中学毕业后,黄有光放弃了个人最感兴趣的数学和物理,报考了南洋大学经济系。“纯粹是为了革命服务——我想置身于革命,在马来西亚建立社会主义,这样学经济学会有用。谁想到等学完了,就不再支持共产主义了。”
  大一时,黄有光开始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迷惑不解于一个问题:马克思用在“剥削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来解释利润率的下降,这和他关于工人绝对贫困的理论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内在矛盾——“如果剥削率不变,则工人的实际工资必然提高,不会绝对贫困化。不然,既然资本家的利润率也下降了,那么,较高生产力的成果到哪里去了呢?”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上另一位左倾的同学交流。“他怎么都听不进去,翻来覆去只有3个字‘不可能,不可能’。”
  50年代初期,有关中苏不合的消息开始流传。一度,黄有光认为这是西方的“别有用心”。有人告诉他父亲:这是真的。“我立刻反驳他,中苏在看法上也许有分歧,不见得就是分裂,要考虑到苏联是联合国成员,不能像中国那样公开反美反得这么厉害。总之,主观上怎么都不接受他们分裂的现实。”
  最终,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裂成为公开的事实。在迷惑不解中,黄有光认真读了《人民日报》刊发的《九评苏共》,“觉得很有道理,决定支持中共。”
  渐渐地,他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但是,“还是认为大方向是对的,只是个别地方出了问题。”他继续活跃于各种公开的左倾学生运动。新马分治后,在马共的指示下,他和同学为左翼的“社会主义阵线”做竞选宣传,和李光耀领导的右翼“人民行动党”大打舆论战。
  通过报纸和北京的电波,黄有光关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一度,钢铁产量的数据令他激动万分,然而,不断刷新的数字越来越像一个笑话。“国内的亲戚写信向我们讨粮食。起初,我接受自然灾害的说法,后来渐渐发现不是这么简单。”
  随着对经济学深入研修,他发现资本主义很不错,“我渐渐认为:要使人们幸福,未必一定得是社会主义。如果资本主义能够做得比较好,也能使多数人幸福。”
  等经济系博士毕业,黄有光已从一名激进的左派分子,彻底转向了“中偏右”的立场。
  1973年,他携妻子第一次踏上红色中国的土地。此时已是“文革”末期,最糟糕的日子已过去。所到之处,一片凋敝,人们穿的都是灰的、蓝的,偶尔有黑色的,“当时对社会主义非常失望。”
  在回忆的光影倒放中,黄有光背诵起孔子的《礼运·大同篇》,他和记者描绘了一幅少年时追求的理想社会画面。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一个人二十来岁时,如果不是左倾的或者左倾的同情者,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heart(他的心有问题)。如果他在三四十岁还是左的,then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head(他的头脑有问题)。”
  最终的目的是福利
  轰轰烈烈的“革命岁月”告终,黄有光转向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大学三年级时,黄有光写了一篇关于人们为何买彩票的论文,随后邮寄给了经济学领域里世界最顶尖的期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期刊》。
  在回复他的用稿通知函上,编辑部恭恭敬敬地写道:“尊敬的黄有光教授……”
其他文献
楼下有个水果摊,摊主一开始是位山东大汉,大冬天的就住在棚里。白天打开支架,卖几个蔫了吧唧的橙子,晚上,支架收起来,木板外裹了块蓝棉被,又裹了层塑料布,就算是御寒装备了。想想呼啸而过的北风,作为路人,也只能打个哆嗦以示同情。我觉得他有点懒惰。可能与白天见过他几次呼呼大睡不无关系。——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鸟,不是王家卫那只,它是寒候鸟。  没熬多久,这只寒候鸟就撤了。继任者是一对四川籍的夫
一个星期前,我还是个流浪在中国的穷酸美国人;一个星期里,我的生活被全然改变。”Richard Sears在电话中跟他的朋友说。  Richard是个美国人,研究汉字二十多年,建立了一个汉字词源网站——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几千年前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由此,他被中国人称为“汉字叔叔”。  留在中国的最后一周,
每年11月的某个晚上,人们都会蜂拥至英格兰西北部偏远村庄桑顿桥的桥梁酒店,把这儿变成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所有的骗子都聚集于此。他们争先恐后施展骗术,以期在一年一度的“至尊骗王”比赛中获胜。  乍看上去,除了墙上挂满长鼻子的匹诺曹外,桥梁酒店和其他乡村酒馆没什么不同。一个多世纪前,它的主人威尔·李特森(Will Ritson)可是个奇人。威尔就像《吹牛大王奇遇记》里的公爵一样,满口匪夷所思的故事。
为新片《搜索》接受专访的陈凯歌很兴奋,可能是因为很少与媒体分享自己的这一面,整个过程他都放松无比。当察觉到记者在听说他会高唱《忐忑》后流露的惊诧,这位知名导演竟然毫不掩饰地得意了起来。  每天在网上用SKYPE和00后保持通话;热衷翻墙关注国内外的大小事件;微博潜水关注韩寒的身高之争,连看三四十页的方韩之争长帖;还没有听过《最炫民族风》,但有兴趣马上去搜索是怎么回事;上一回和同事去K歌,集体大合唱
小产权房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博弈拉锯的产物。  作为现行住房体系的潜流,它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野蛮生长,与价格奇高的商品房遥遥相对。  一个“小”字,含蓄点出其在制度合法性上的缺失,也微妙地展现了制度与现实之间反反复复的暧昧。  城市扩张的勃勃野心、社会变革的喧哗骚动交织其间,被遮蔽的,往往是城乡二元体制下个体命运的随波逐流  千万别做出头鸟  贯穿城市南北、作为全市交通运输大动脉的
近日,在美国访问期间,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参观了美国7个军事基地,其中包括美国空军第四战斗机联队。该联队驻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西摩约翰逊空军基地 ,与之前介绍的陆战队的勒琼基地很近。梁光烈成为首位直接考察昔日空中对手的中国高级将领。  第4战斗机联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二战早期援助英国的“鹰中队”。由于当时美国尚未参战,因此美军飞行员作为志愿者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这和著名的援华空军“飞虎队”很像。美
表妹和我的年龄只差一个月。七八岁前我俩身高相仿,到了青春期,她开始噌噌往上长,我却始终排在队尾,上课永远坐第一排。篮球队的妈十分着急:怎么骆驼反倒生了个马?  我成绩好,常年考第一,在家里长辈口中却没有太良好的口碑。倒是表妹勤快,拖地、洗衣、做饭样样不赖,学习成绩倒数也没人说她——不是那块料,就从没打算苛求。我们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我读大学考硕士,她讀中专学缝衣服,又出国打工,相安无事。  表妹从日
学者罗竹风,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但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位腹笥宽广、博古通今的大杂家大多十分敬仰。当年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罗竹风是上海社联主席。我们来往密切倒不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是写杂文。因为年轻时崇拜鲁迅,喜欢鲁迅尖刻辛辣的杂文,所以我在80年代也写起杂文了,以“斯人”为笔名的杂文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也算圈中的后起之秀。罗老则是杂文界的老将。  罗竹风自30年代初开始撰
一个阿拉伯记者眼中的阿拉伯变局,和他问向中国的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每一次看中国媒体对于阿拉伯革命的报道,我感觉我的血压会升高,我的肾上腺素会分泌加速。同事建议我减少阅读中国报纸的频率,‘总看这个对身体没好处’,然而玩笑归玩笑,我没有办法改变。”  说话的是伊扎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一个49岁的阿拉伯人,一个经常被中国人误会为巴基斯坦人的巴勒斯坦人。他不但有论点
最近的网络上流传着某人拿了某地官方“课题费”之类的“谣言”。某者,是指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知识精英,“课题费”,即某地政府以课题的名义向他们支付的钱财物。而某人一定会极力否认,似乎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但是,政府有课题,向社会发包,然后支付报酬;知识精英为政府征用,然后按劳取酬。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有什么好避讳的呢?在大多数国家,知识精英或研究机构为政府提供常年支持,或临时顾问,不仅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