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我被《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深深地感动了。读罢这篇文章,我已经泪眼婆娑了。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在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但是那个神秘的送花人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女孩天天揣摩送花人的身份,连她的母亲也为她的想象推波助澜——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就这样,女孩无比欣悦地生活着、遐想着、幸福着。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我想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无非说明了小女孩懂得助人、懂得关爱,而那个被她帮助过的人就用匿名送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激。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不足为奇。
  正当我也在推测究竟是谁匿名送花的时候,文章的结尾非常含蓄地传递了信息: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样的结尾,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尾似凄婉的秋风——吹皱我的心湖,像轻柔的绵针——拨动我的心弦。它刻画的是最深厚的母爱,但是又不仅仅是母爱。多么震撼人心的结尾!我震撼在别样的母爱中,更震撼于这般的情感表达之中。
  课堂是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广阔而复杂的。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举动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我想,能够打动我的,经过我的努力,也必定能够打动我的学生,那些纯真的童心。
  因此,那次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一、后悔,一时冲动。
  精心地对课堂教学作了预设之后,我激情满怀地走进课堂试教,可是,也许是孩子们接触了太多的赞颂母爱的文章,让他们觉得不足为奇,而这种西方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倒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当学生们读完课文之后,个个满脸惊讶——为什么母亲要匿名给自己的孩子送花?为什么母亲不告诉孩子花是她送的,而且还要为孩子的想像推波助澜?然后,孩子们便投入到争论、说理之中。虽然,孩子们也领悟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母爱,但是整个课堂并没有出现我所期盼的真情流淌,泣声连连。就连朗读,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很诧异,诧异我的学生居然能如此理性地谈论和交流,仿佛在交流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也尝试着进行反思,但始终找不到失败的理由。于是,我有些后悔,后悔我的冲动——我想得太简单了,有些课文,确实能感动老师,因为老师是成人,但不一定都能感动孩子。我始终觉得,肯定有办法实现我当初的那种感动加冲动的理想。
  二、成功,源于机会。
  离正式上课大约两周的时间,邀请方打来电话,说是他们那儿没有《一束白色的栀子花》这篇课文,希望我能将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由他们印发给学生。我满口答应。
  放下电话,我喜不自禁。我想,这是我实现当初理想的最佳机会。我得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于是,我便想到了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在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文章的结尾,结尾则在课堂中即时呈现。而其它的设计,基本不变。
  前半节课的预设大致是这样的: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为“我”的想像“推波助澜”的句子。②朗读训练,读出疑问、猜测的语气。③发散思维:学着母亲的样子,用上“是不是………会不会……”为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④理解感悟: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但是,我却收获了一种真切的感觉。这种真切的感觉是什么?这样设计,有利于将所有焦点都集中指向“是谁送了栀子花”的疑问上,而“母亲”只是“我”幸福的憧憬里的一个旁观者,是阅读感知中无关紧要的“配角”,学生在初读时并没有在意这位母亲,而是兴趣浓厚参与到“我”的揣测中去。并且结合课文中的“是不是……会不会……”的句式,模仿表述,如此,教学中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的水平。应该说,学生的参与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孩子们始终在积极揣摩: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推测是母亲送的。他们饶有趣味,各抒己见:会不会是楼上的阿姨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助那位阿姨照看小孩……虽然这些仅仅是孩子无端的猜测,但他们都把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好人佳事提取出来、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熏陶与发展。
  在后半段教学中,我见时机已成熟,便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揣摩中,老师发现了你们都跟课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是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孩子。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你们想知道吗?”孩子们急于想知道结果,于是异口同声地高喊:“想——”我轻轻点击课件,《鲁冰花》的悠扬乐曲声响起,大屏幕上,课文的结尾随着我的朗读、逐字展现。
  我发觉,朗读的时候,我的声音哽咽了;我发现,课堂上,先前的那种激烈热闹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凝重。隔着泪眼,我看到了一张张神情严肃的脸,一双双热泪盈眶的眼。
  我问孩子们:读了文章的结尾,你们一定知道了栀子花是谁送的了,你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孩子们的问题还是跟试教时提出的差不多,但明显不同的是,表述的时候,孩子们多了一份感动——真真切切的感动。
  孩子们一定是感悟到文中母爱的与众不同了,不然,当我让孩子们替那位女孩向母亲说几句话时,他们怎么会如此饱含深情:妈妈,你放心地含笑九泉吧!我会记住您的教诲的,做一个因为关爱他人而享受幸福的人;妈妈,您安息吧,我会在心中永远珍藏您送给我的栀子花的!妈妈,您用栀子花告诉我,要事事为他人着想,我永远爱您!……
其他文献
石油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促进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的石油储备相对较差
中日甲午战争,海战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日本是个岛国,它要对外侵略,就必须跨海作战。因此对日本来说,夺取制海权是其达到扩张目的的重要前提。如何夺取制海权,日本政府在它的
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的一大发展趋势。同时,生活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度。绿色建筑的概念、意义、设计方法等都是以节能环保建筑为中心开展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绿色建筑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绿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挑战,影响各国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同时也为各国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内探索推进低碳试点
喧闹的校园中,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过来跟我打招呼,我也微笑着回应。在学生的心目中,我是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我的英语课堂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要了解孩子的心灵,要少一点专断独行,多一份冷暖关怀,要以情感人。”所以关爱学生,让学生快乐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英语文化、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
爆破作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相关理论没有较大关系,在实践工作中,受很多要素的影响,以及开采区域相关条件的变化,需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爆破验证与设计工作,降低爆
摘要:现在的建筑设计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来说,因为前者增加了许多不同的设计理念而有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我国建筑能有民族特色就是因为在设计当中运用了多种不一样的设计理念。但是,在我国有许多的会耗费太多资源的公共建筑,而且目前我国的建筑没有创新性。现在不管在哪个发展的方面都应该注重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这一点在建筑方面不能例外。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了结合创新思维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绿色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转型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切实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酸化压裂技术在应用方面发展良好,尤其是在油气田的开发中.然而,我国在现阶段的酸化压裂技术的使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酸化压裂技术在油
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说的是诗歌是借助语言来传达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所描摹自然万象的“景语”,所引用或者直接刻画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