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主体和客体看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翻译专业成为了高考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期间炙手可热的专业。同时,翻译专业的大众化和普遍化也给翻译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立足于现今高等院校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如何从翻译的主体和客体出发,来更好地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学生能够在翻译专业毕业后具备很强的翻译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助力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一、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翻譯主体和翻译客体的分界不明显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尽管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但是要想实现对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在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课堂上。翻译专业的教师多为有过一些社会经验的年龄较长的教师,其在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认识上远没有年轻教师的观念新颖,因此,在翻译专业的翻译课堂上,翻译的主体和翻译的客体分界不明显,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教师不能够意识到翻译专业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是一味地认为在翻译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位置,教师是知识传授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课堂的客体,也就是翻译专业的学生。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翻译课堂的主体和客体不明显,甚至会造成整个翻译课堂的低能低效,不利于翻译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教师过多的干预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在翻译专业的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也是现今翻译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为教师的过多干预会阻碍学生自助学习能力的形成,也会阻碍学生养成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从而强制性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而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老师在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理论性的教学,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机会,就会使得翻译课堂枯燥无味,尽管学生得到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但教师的翻译课堂主体意识使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所学做到学以致用。在中国现今翻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实现翻译专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教师过于干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能够体现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价值的,更好的课堂学习空间和课后学习空间。
  (三)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意识,缺乏培养翻译能力的积极性
  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学生是由于翻译专业是是热门专业,且翻译专业毕业后找工作相对比较简单,从而选择翻译专业来进行学习,也正是由于翻译专业人数的递增,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翻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意识,也缺乏一定的锻炼自己翻译能力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就会导致那些因为对翻译专业感兴趣而选择翻译专业进修的学生产生一种懒惰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对整个翻译专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二、师生共同努力,助力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随着翻译专业在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现今翻译专业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炙手可热为中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翻译专业造成翻译专业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漏洞。要想实现翻译教学的高效性,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越来越多的具有翻译能力的毕业生,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致力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整体化的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使中国向着发达国家迈进。
  (一)教师要放权,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鹰要想得到锻炼,就必须选择从悬崖边跌落,只有这样,它才能振翅高飞。同样的,要想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必须要能够放权,让学生能够在翻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翻译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认清翻译课堂的主体和客体,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在课堂上一个人掌管着所有学生的思想。其次,教师要能够鼓励每一个学生,认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个人性格,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改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其翻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再者,教师要在翻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体会到翻译能力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翻译专业的存在意义,从而更好的锻炼和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选择不同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能够选择不同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在毕业后具备高水平的翻译能力,也只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首先,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解跟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翻译课堂中去,其次,教师要能够保持永久学习的心态,积极面对新型课堂模式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发挥学生在翻译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在翻译课堂中学习,更加愿意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再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最好存在方式就是作为课堂中的客体,要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翻译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途径。首先,在翻译专业的学生刚刚入学有了专业意识的时候,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就要通过讲座或者论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对翻译专业有一个好的认识,虽然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专业已经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专业,但是要想在毕业之后拥有较好的工作,个人的翻译能力不容小觑。现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想不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被淘汰,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翻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课上教师要能够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增强自身硬实力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压力,进而更好的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使学生在翻译课堂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滚滚车轮下,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成为了现今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必备技能,因此,翻译专业也成为高考生的首选专业。随着翻译专业学生的占比越来越大,如何更好的实现翻译课堂的高效化,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实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是现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的进行翻译教学改革,在翻译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分界,教师意识到自身在翻译课堂上是属于客体的,主要发挥指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课堂的灵魂所在。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翻译专业毕业后个人硬实力的严峻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注重自身翻译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和中国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开放式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开放”。为此,在《基础写作》课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写作学科特点和学生写作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评价及教师写作的素养提升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基础写作 开放式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71-01  《基础写作》是高等院
老师、作家、理想家、企业家……在罗永浩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如今,这位早年问摆过摊、卖过碟、当过老师、出过书,而后又勇闯手机行业,但却处处碰壁的情怀创业者,为锤子手机找来10亿元。这10亿元加持,能否解决罗永浩和锤子手机的所有难题,成为当下外界最关心的话题。  罗永浩,这个名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耳熟能详。听过他演讲的人,甚至能背得出他说过的经典语录。他的幽默、叛逆、彪悍、励志和特立独行,让很多人跟
摘 要:构式语法是从崭新的视角对语言认知及语言结构有着完全不同的阐释,认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因此,重视构式义,强化结构独立,淡化语法规则,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构式语法;语言教学;启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1980年左右出现并且逐渐成熟的一种语法理论,能运用于所有语言类别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异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生成语法的反拨,本质上归属认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职教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笔者“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浅谈突围策略,以期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职教 现当代散文教学 读写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2-0075-02  一、现当代散文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现当代散文的概念:  受到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