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1、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如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渐渐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1)你读得真仔细!(2)你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3)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4)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阅读的自觉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思维陷阱在教学中起到了特定的作用,通过设置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在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份练习卷:
(1)请你把所有的题目读完后再解答。时间是5分钟。
(2)2至6题为本节课复习的相应练习题。
(3)在练习纸的右上方填上姓名。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仔细读题,急急忙忙开始答题,结果当然不可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有个别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当知道原因所在时,所有因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而“上当”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受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仔细阅读的重要性。
2、阅读的动口习惯
在教学揭示出小数的性质后,让学生读一读小数的性质的内容,然后问学生,应该注意哪几个重点词语?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学生自己会自觉注意到这一性质中的两个重点关键词:“小数”、“末尾”。学生加强理解是在小数的末尾(而不是整数的末尾,也不是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此后,学生在阅读这一内容时,就会重点有意的读出这个关键字,加深了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使知识内化。
3、阅读的动手习惯
首先,阅读的动手习惯表现为动笔圈画,划注引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特别是在进行“文字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习惯,把初读题目时遇到的注意点圈画出来,解题时就会留个心眼,醒目的记号会提醒自己。
其次,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手操作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的习惯,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然后观察比较得出面积计算的公式。可见动手操作的习惯,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都是让学生有助于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建构新知。
最后,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笔列举演练方面。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典型的就是计算的阅读,当学生理解领悟了算理,知道了计算的运算顺序后,就应该多加练习计算题的计算,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又如解决问题时遇到有多种解题方法时,通过尝试演算每种解题方法,在比较中得出较为简单易行的解答方法,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4、阅读的动脑习惯
在教学《认识比》时,在揭示了比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完了以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阅读,你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等学生说完后,教师又提出几个问题来反问学生:通过阅读,你认为比和除法、分数又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理解的内容和同座位交流。引导学生自阅读不断地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思考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数学化的社会”中,数学阅读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1、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开展“数学阅读沙龙”,规定每周某段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读本、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如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渐渐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1)你读得真仔细!(2)你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3)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4)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1、阅读的自觉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思维陷阱在教学中起到了特定的作用,通过设置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在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可以设计这样一份练习卷:
(1)请你把所有的题目读完后再解答。时间是5分钟。
(2)2至6题为本节课复习的相应练习题。
(3)在练习纸的右上方填上姓名。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仔细读题,急急忙忙开始答题,结果当然不可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只有个别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当知道原因所在时,所有因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而“上当”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受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仔细阅读的重要性。
2、阅读的动口习惯
在教学揭示出小数的性质后,让学生读一读小数的性质的内容,然后问学生,应该注意哪几个重点词语?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学生自己会自觉注意到这一性质中的两个重点关键词:“小数”、“末尾”。学生加强理解是在小数的末尾(而不是整数的末尾,也不是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此后,学生在阅读这一内容时,就会重点有意的读出这个关键字,加深了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使知识内化。
3、阅读的动手习惯
首先,阅读的动手习惯表现为动笔圈画,划注引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特别是在进行“文字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习惯,把初读题目时遇到的注意点圈画出来,解题时就会留个心眼,醒目的记号会提醒自己。
其次,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手操作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的习惯,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然后观察比较得出面积计算的公式。可见动手操作的习惯,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都是让学生有助于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建构新知。
最后,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笔列举演练方面。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典型的就是计算的阅读,当学生理解领悟了算理,知道了计算的运算顺序后,就应该多加练习计算题的计算,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又如解决问题时遇到有多种解题方法时,通过尝试演算每种解题方法,在比较中得出较为简单易行的解答方法,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4、阅读的动脑习惯
在教学《认识比》时,在揭示了比的意义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完了以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阅读,你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等学生说完后,教师又提出几个问题来反问学生:通过阅读,你认为比和除法、分数又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理解的内容和同座位交流。引导学生自阅读不断地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思考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最优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