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研究分析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入手,提出了防治的测防指标及其综合防治的各类措施。
关键词:综合防治 措施 研究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成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食性杂,是玉米的专化害虫,以幼虫危害玉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每年可发生两代,第一代主要危害植株和雄穗,造成植株中上部叶片虫孔、茎秆折断而造成减产。第二代主要危害花丝和果穗,造成缺粒、霉变而减产。在寄主的种类上,玉米螟明显地偏向取食玉米。玉米受害植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严重发生时,被害植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1 危害特点
1.1 芯叶期 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排粪孔。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此期病害我省南部地区较少出现。
1.2 第一代幼虫期 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危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1.3 第二代幼虫期 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危害,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一部分大龄虫则蛀入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缺粒、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习性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北方春玉米区,在我省南部地区第1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玉米的植株和雄穗;第2代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危害玉米穗以及茎杆。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虫量最大。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在我省南部地区穗期还受第二代危害。第一代在心叶期初孵幼虫取食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就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由此可见,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这代为害很重要。第二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多在抽丝盛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影响千粒重和籽粒品质。为害程度大,所以春玉米穗期防治就更重要。
2.2 活动规律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表现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玉米螟幼虫趋糖、趋触、趋湿、趋温习性,共5龄,龄前多在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后就钻蛀危害。玉米螟成虫趋光,飞行力强,卵多产在时背中脉附近,产卵对株高有选择性,50厘米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3 发生原因
3.1 越冬基数 越冬基数是影响玉米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的基础。—般玉米秸秆堆放多及越冬存活率高的地方翌年发生危害就重。
3.1 气候条件 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在60%以上。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3 天敌的多少 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數量大、寄生率高时,第二代玉米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二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 品种抗性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较强。
4 测防指标
4.1 越冬基数 在秋后和冬后各抽查主要寄主作物的秸秆100株左右,根据秸秆有虫头数、活虫数量、残存秸秆的数量,推算越冬基数,预测当年可能发生的程度。
4.2 气象条件 夏季雨水比较调和,有利于一代玉米螟生长发育,使得一代大发生。虽然09年冬季平均气温略低,阶段性变化明显;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暴雪;日照时数偏少,但对玉米螟越冬影响不大,冬后基数仍然偏高。春季3-4月继续低温多雨,一定程度了影响玉米螟的发育进度,但6-8月温度偏高,化蛹和羽化进度较快,预计发生时间与常年相当。
4.3 种植结构 我省历年玉米面积较大,适宜玉米螟生存、繁殖的生态空间广泛,受到玉米螟的危害也非常严重。
4.4 防治生长期 玉米心叶末期和抽丝期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心叶末期一般可用手捏法和数叶片法进行。用手捏到雄穗但还看不到雄穗、玉米还差2~3片叶抽雄时,即为心叶末期。穗期防治以抽丝达60%时,防治效果最好。
4.5 防治指标 指标:—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百株有虫达60头左右,即可进行防治。
5 防治措施
采用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5.1 农业防治 因为玉米螟以幼虫在玉米茎杆和果穗中越冬,所以秋季及时将玉米杆粉碎还田或运出处理可减少越冬虫量,对玉米秸秆进行过火处理用高温杀死一部分幼虫。对玉米螟幼虫,在5月中、下旬玉米螟蛹羽化期,对玉米秸秆垛用药物进行封垛,或采取其他方法降低越冬幼虫数量,减轻一代发生程度。
5.1.1 选用抗虫品种 玉米品种间在抗玉米螟方面有差异,选择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5.1.2 消灭越冬虫源 在春季蛹化羽之前(3月底以前)将上年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把玉米秸秆及穗轴当燃料烧掉、秸秆粉碎还田或锄碎后沤制高温堆肥,穗轴也可用于生产糖醛,就可以消灭虫源。
5.2 化学防治 孕穗期(7月上旬)在喇叭口内撒施颗粒剂效果最好。可选用1.5%辛硫磷颗粒剂3.75—7.5千克/公顷。或用50%的辛硫磷乳油0.5—1千克与10—20千克过筛的细沙或煤渣混拌均匀,即可撒入玉米芯叶中,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在玉米抽穗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每株5~10毫升,滴于雌穗花柱基部,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施在雌穗顶端花柱基部,药液可渗入花柱,熏杀在雌穗的幼虫。或用敌敌畏与甲基异硫磷混合液熏蒸一代螟虫成虫,能有效控制玉米螟成虫产卵,减低幼虫数量。
5.3 生物防治 可用赤眼蜂和白僵菌、Bt颗粒剂防治。
5.3.1 赤眼蜂防治 用赤眼峰防治时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各放峰1次,视虫情危害程度而定,盛期放蜂量要加大;释放时间: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蜂适期,间隔5—7天再放第二次。释放数量: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头,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释放点数: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在释放时还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释放方法:首先要按照放蜂量、放蜂点数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赤眼蜂成品蜂卡撕成小块,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距基部1/3处。
5.3.2 白僵菌防治 用白僵菌防治时,在5月中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开始复苏活动前,把白僵菌喷施到玉米秸秆垛中,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原粉100kg,用喷粉机喷粉,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进行白僵菌封垛。
5.3.3 用Bt颗粒剂防治 用Bt颗粒剂治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撒入心叶里,每667平方米用700g,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
5.4 物理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螟蛾的趋光性,高压汞灯对玉米螟成虫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每200-300亩装一盏200W-400W高压汞灯,灯下放置大的水桶或水缸,诱杀玉米螟成虫,将大量消灭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减轻下代玉米螟危害,又不杀伤天敌。
关键词:综合防治 措施 研究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成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食性杂,是玉米的专化害虫,以幼虫危害玉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每年可发生两代,第一代主要危害植株和雄穗,造成植株中上部叶片虫孔、茎秆折断而造成减产。第二代主要危害花丝和果穗,造成缺粒、霉变而减产。在寄主的种类上,玉米螟明显地偏向取食玉米。玉米受害植株高达30%左右,减产10%,严重发生时,被害植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危害日益加重。
1 危害特点
1.1 芯叶期 玉米螟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排粪孔。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此期病害我省南部地区较少出现。
1.2 第一代幼虫期 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危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1.3 第二代幼虫期 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危害,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一部分大龄虫则蛀入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缺粒、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习性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北方春玉米区,在我省南部地区第1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危害玉米的植株和雄穗;第2代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危害玉米穗以及茎杆。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虫量最大。次年生长季节到来后开始化蛹、羽化。在我省南部地区穗期还受第二代危害。第一代在心叶期初孵幼虫取食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就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由此可见,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这代为害很重要。第二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多在抽丝盛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影响千粒重和籽粒品质。为害程度大,所以春玉米穗期防治就更重要。
2.2 活动规律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表现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玉米螟幼虫趋糖、趋触、趋湿、趋温习性,共5龄,龄前多在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后就钻蛀危害。玉米螟成虫趋光,飞行力强,卵多产在时背中脉附近,产卵对株高有选择性,50厘米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3 发生原因
3.1 越冬基数 越冬基数是影响玉米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的基础。—般玉米秸秆堆放多及越冬存活率高的地方翌年发生危害就重。
3.1 气候条件 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在60%以上。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3 天敌的多少 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數量大、寄生率高时,第二代玉米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二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 品种抗性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较强。
4 测防指标
4.1 越冬基数 在秋后和冬后各抽查主要寄主作物的秸秆100株左右,根据秸秆有虫头数、活虫数量、残存秸秆的数量,推算越冬基数,预测当年可能发生的程度。
4.2 气象条件 夏季雨水比较调和,有利于一代玉米螟生长发育,使得一代大发生。虽然09年冬季平均气温略低,阶段性变化明显;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暴雪;日照时数偏少,但对玉米螟越冬影响不大,冬后基数仍然偏高。春季3-4月继续低温多雨,一定程度了影响玉米螟的发育进度,但6-8月温度偏高,化蛹和羽化进度较快,预计发生时间与常年相当。
4.3 种植结构 我省历年玉米面积较大,适宜玉米螟生存、繁殖的生态空间广泛,受到玉米螟的危害也非常严重。
4.4 防治生长期 玉米心叶末期和抽丝期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心叶末期一般可用手捏法和数叶片法进行。用手捏到雄穗但还看不到雄穗、玉米还差2~3片叶抽雄时,即为心叶末期。穗期防治以抽丝达60%时,防治效果最好。
4.5 防治指标 指标:—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百株有虫达60头左右,即可进行防治。
5 防治措施
采用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5.1 农业防治 因为玉米螟以幼虫在玉米茎杆和果穗中越冬,所以秋季及时将玉米杆粉碎还田或运出处理可减少越冬虫量,对玉米秸秆进行过火处理用高温杀死一部分幼虫。对玉米螟幼虫,在5月中、下旬玉米螟蛹羽化期,对玉米秸秆垛用药物进行封垛,或采取其他方法降低越冬幼虫数量,减轻一代发生程度。
5.1.1 选用抗虫品种 玉米品种间在抗玉米螟方面有差异,选择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5.1.2 消灭越冬虫源 在春季蛹化羽之前(3月底以前)将上年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把玉米秸秆及穗轴当燃料烧掉、秸秆粉碎还田或锄碎后沤制高温堆肥,穗轴也可用于生产糖醛,就可以消灭虫源。
5.2 化学防治 孕穗期(7月上旬)在喇叭口内撒施颗粒剂效果最好。可选用1.5%辛硫磷颗粒剂3.75—7.5千克/公顷。或用50%的辛硫磷乳油0.5—1千克与10—20千克过筛的细沙或煤渣混拌均匀,即可撒入玉米芯叶中,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在玉米抽穗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每株5~10毫升,滴于雌穗花柱基部,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也可将上述药液施在雌穗顶端花柱基部,药液可渗入花柱,熏杀在雌穗的幼虫。或用敌敌畏与甲基异硫磷混合液熏蒸一代螟虫成虫,能有效控制玉米螟成虫产卵,减低幼虫数量。
5.3 生物防治 可用赤眼蜂和白僵菌、Bt颗粒剂防治。
5.3.1 赤眼蜂防治 用赤眼峰防治时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各放峰1次,视虫情危害程度而定,盛期放蜂量要加大;释放时间: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蜂适期,间隔5—7天再放第二次。释放数量: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头,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释放点数: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在释放时还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速大时,应在上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释放方法:首先要按照放蜂量、放蜂点数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赤眼蜂成品蜂卡撕成小块,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距基部1/3处。
5.3.2 白僵菌防治 用白僵菌防治时,在5月中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开始复苏活动前,把白僵菌喷施到玉米秸秆垛中,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原粉100kg,用喷粉机喷粉,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进行白僵菌封垛。
5.3.3 用Bt颗粒剂防治 用Bt颗粒剂治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撒入心叶里,每667平方米用700g,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
5.4 物理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利用螟蛾的趋光性,高压汞灯对玉米螟成虫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每200-300亩装一盏200W-400W高压汞灯,灯下放置大的水桶或水缸,诱杀玉米螟成虫,将大量消灭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减轻下代玉米螟危害,又不杀伤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