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极角膜电极与Jet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与Jet单极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中的表现和配戴者的主观舒适度,以评估该电极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照研究.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Kernels (FOK)刺激程序.在15例志愿者(年龄15~36岁)的同一正常眼(裸眼视力≥1.0)分别采用进口Jet角膜接触电极和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进行记录,分别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五环区域P1反应密度,P1振幅及峰时进行比较.每种电极检查结束后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进行点状上皮染色计数,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两种电极的检查舒适度.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新型角膜电极在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时所得P1波1~5环反应密度、振幅均较Jet电极所得相应结果偏低,但1~5环两者所记录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符合眼底后极部感光细胞的分布特征.峰时两者差距较小,在2~5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被检查者在两种角膜电极使用后荧光素钠染色几乎均为阴性,问卷调查显示两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双极角膜接触镜电极同样可以准确地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角膜组织无损伤,且配戴舒适,同Jet电极相比还有放置简便、节省检查时间、可一次性应用避免交叉感染等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剂对高氧诱导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出生7日龄的C57BL/6J小鼠54只分为A(单纯对照组)、B(高氧诱导模型组)、C(丹参治疗组)3组,每组18只.B组与C组小鼠在氧气浓度为75%的环境中饲养5日,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与A组一同饲养.这三组小鼠分别在第12、14
Haag-Streit公司推出的新型光学激光生物测量仪Lenstar(晶星)900,是一个将高端激光和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直径、瞳孔大小、光轴的偏心率、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结合为一体的新型眼科设备.现就Lenstar的测量原理和临床应用最新进展以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总结近年来原发性视神经肿瘤临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目前关于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存在两种有分歧的意见:一是不治疗,因治疗有副反应,如继发性肿瘤、moyamoya综合征;二是采用放疗和化疗,可稳定并显著改善病情。关于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放疗成为首选。但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病人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尽管放疗和化疗都可稳定视力甚至对于一些进展性的肿瘤可以提高视力,但对于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
目的 调查宁波市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病情况、散光性质及年龄分布的特点.方法 对1177名4~6岁儿童在自然瞳孔下(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用Canon RK-F1全自动验光仪检查散光度数和轴向.用国际小数灯箱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低常儿童进行光学矫正.结果 (1)学龄前儿童散光的发生率为50.17%,无性别差异.(2)低度散光(≤1.0D)发生率为38.83%;中度散光(1.25~2.00D)发生率
飞秒激光以其扫描的高精确度及安全性,在角膜屈光手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飞秒激光在屈光手术中主要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辅助角膜瓣的制作.以飞秒激光代替角膜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以及生物力学稳定性.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ReLEx)代表了角膜屈光手术的最新进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飞秒激光角膜基质新型扫描模式也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水平肌的斜行重置对外斜视V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1例不合并斜肌异常或斜肌亢进+1的外斜视V征患者经水平肌的斜行重置治疗后,观察其术前与术后的眼位、眼肌功能、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所有患者V征消失,双眼球运动无障碍,无旋转不适,5例有双眼视功能改善.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不合并斜肌异常或斜肌亢进+1的V征),水平肌的斜行重置矫正V征是有效的术式。
目的 评价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后段眼内异物伤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视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经玻璃体切除治疗后段眼内异物伤患者64例64眼,对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BCVA)、异物大小、异物位置、外伤严重程度、手术时间、视网膜脱离(RD)与术后BCVA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经玻璃体切除术后BCVA≥0.1者50只眼(78.13%),≥0.5者18只眼(28.13
目的 观察视觉训练对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评估视觉训练对缓减视疲劳,改善异常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视光门诊就诊的有视疲劳症状、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121例,男62例,女59例,年龄8~27岁,平均(15.5±5.2)岁.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屈光和双眼视功能检查.按照诊断结果,进行9周的视觉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相关检
目的 比较部分军队院校近视人群与正视人群的生存质量,分析近视人群生存质量与近视屈光度、视力评分值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实习学生93名,其中近视74名(戴框架眼镜),正视19名,研究对象均独立完成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问卷表并记录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双眼的屈光度,SPSS17.0软件分析两组问卷平均分值及各子项分值的差异,近视组问卷平均分值与较好眼、较差眼屈光度的相关性,以及与视力评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近视
目的 根据Randleman角膜扩张风险评分系统,将术眼分为低、中、高度危险眼三组,利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评价这三组在本中心施行前弹力层屈光性角膜成形术(SBK)的患者,观察三组间术前、术后角膜后表面相关参数的变化,暨三组之间发生潜在角膜扩张的危险性.方法 统计于本中心行SBK手术,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均≥300 μm,显然验光等效球镜<-10 D,2年内均无近视度数增加的15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