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加强原始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以及引入争议问题反复训练等。
关键词:物理教学 批判性思维 原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57-0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本文打算就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谈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强调争论,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多一点鼓励。在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论作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无论他们的说法多么的幼稚甚至错误,教师都不能立即否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大胆表述进行鼓励,在学生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再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选出最佳方案。这样的处理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众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有安全感和被尊重感,能够畅所欲言、广开思路。通过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二、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探讨原始问题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物理现象和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个人想象,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析、解释或解决方案。如某同学在上学途中看到路上到处是霜冻,唯有被人丢弃的半瓶纯净水还安然无恙处于液态时,他就会想为什么温度降到0℃以下纯净水还不会凝固,是书上说错了吗?
三、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在思考、处理问题时,不受习惯性的原理和方法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思维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驱动着人们按常规的思路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指导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教师不能画框框、定模式,而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抓住关键,积极思维,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法。
四、引入有争议的问题反复练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不管教师选择什么方法,都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指导性练习,只上一节课是永远不够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对话与合作中批判与自我批判,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物理课上有同学问:我家热水器的电阻丝断了,将电阻线接上后继续使用,然后发现接头处被烧焦了,烧焦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认为是接线后电阻线变粗变短,电阻减小,根据 P=U2/R可知其发热时的功率增大了所以被烧焦。也有的认为是接线时不够牢固,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变大,根据Q=I2Rt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通过该点产生的热量增多,使得该点的温度高而被烧焦。学生对此争执不下,对此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引导他们讨论和分析。最后指出因为只有接头处被烧焦,所以只有该点产生的热量才增多,应该是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当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准确地分析形势,把握时机,传授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思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演绎、比较、极限法、假设法、反证法等一般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之外,还可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如:物理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逆推法、微元法和转换(转换对象、转换条件、转换过程、转换状态)的方法等,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开辟思维新途径,获得顿悟与突破性的成功。
关键词:物理教学 批判性思维 原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57-0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本文打算就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谈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强调争论,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多一点鼓励。在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论作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无论他们的说法多么的幼稚甚至错误,教师都不能立即否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大胆表述进行鼓励,在学生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后,再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选出最佳方案。这样的处理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众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有安全感和被尊重感,能够畅所欲言、广开思路。通过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二、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探讨原始问题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物理现象和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个人想象,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析、解释或解决方案。如某同学在上学途中看到路上到处是霜冻,唯有被人丢弃的半瓶纯净水还安然无恙处于液态时,他就会想为什么温度降到0℃以下纯净水还不会凝固,是书上说错了吗?
三、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在思考、处理问题时,不受习惯性的原理和方法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思维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驱动着人们按常规的思路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指导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教师不能画框框、定模式,而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抓住关键,积极思维,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方法。
四、引入有争议的问题反复练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不管教师选择什么方法,都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指导性练习,只上一节课是永远不够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对话与合作中批判与自我批判,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物理课上有同学问:我家热水器的电阻丝断了,将电阻线接上后继续使用,然后发现接头处被烧焦了,烧焦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认为是接线后电阻线变粗变短,电阻减小,根据 P=U2/R可知其发热时的功率增大了所以被烧焦。也有的认为是接线时不够牢固,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变大,根据Q=I2Rt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通过该点产生的热量增多,使得该点的温度高而被烧焦。学生对此争执不下,对此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引导他们讨论和分析。最后指出因为只有接头处被烧焦,所以只有该点产生的热量才增多,应该是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当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应准确地分析形势,把握时机,传授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思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演绎、比较、极限法、假设法、反证法等一般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之外,还可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如:物理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整体法、守恒法、逆推法、微元法和转换(转换对象、转换条件、转换过程、转换状态)的方法等,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开辟思维新途径,获得顿悟与突破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