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梦与“改造国民性”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课题。它是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强国之梦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当然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现代化,但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就不会真正实现,暂时实现了也会是“沙上建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吃了许多败仗,不少人在充满屈辱与痛苦的情势下,想到了物质力量,想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想到了制度改革,但都没有成功。即连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样重大的政治运动,也没有使中国向着具有现代意义的方向发展,其宏大的理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尘封为一坛香醇的老酒。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敏锐地意识到人的素质问题,想到了“改造国民性”。例如,1925年鲁迅曾就民元以后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政体改革活动说:“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两地书·八》,载《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改革和现代化的核心不在招牌的更换、政体的变更,而在于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对这一问题,鲁迅早在青年时代就有过精辟的论述。1907年他在考察19世纪物质文明的偏颇后严肃地指出:“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弃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十九世纪文明礼貌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由此,鲁迅联想到中国的现实,认为民族危机主要是人心和精神的危机,也是文化的危机,即所谓“本根剥丧,神气旁皇”(《破恶声论》,载《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进而认为:“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所以,鲁迅断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事举”(《文化偏至论》,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的这一认识是十分深刻、具有现代意义的,但在当时却绝不孤立,也不是空穴来风。鲁迅不过是那一代思想先驱者的一个代表。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以及更早的严复、梁启超等,都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严复指出,“国之贫富强弱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正在于“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之故也,一战之败,何足云乎”(《原强》),因此他极力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努力提高国人的素质。梁启超在分析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时认为,“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戊戌变法论》),断定“今日之最重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由此可见,这一代先驱者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其一,中国现代化的出路既不取决于被甲午海战摧毁的坚船利炮,也不是维新派、革命派所力主的立宪共和,而是人之觉醒的程度和人的素质的优劣。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方向。其二,要使人的现代化能够实现,就必须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国民进行深刻的思想启蒙,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以深刻的理性精神去开启蒙昧的中国心智,以现代健全的人格向民族“硬化”精神展开强有力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这就为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提供了评估依据。其三,通过思想启蒙改变人的精神,最有效的手段当推文艺,这正如鲁迅后来所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坟·论睁了眼看》,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其中杂文尤其得心应手,因为杂文的议论特性、主观感性色彩和社会批判功能,使它在沟通读者与作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不仅可以省却形象感知过程中若干繁缛、拖沓的中介环节,迅即对思想文化的种种现实问题、种种弊端做出针砭,而且最容易进入人的精神领域,与读者形成心对心的交流,用鲁迅的话说,它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鲁迅弃医从文,胡适弃农从文,冰心弃理从文……而一大批文学精英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茅盾、聂绀弩、徐懋庸等又终生不渝地撰写杂文,这既是他们个人的自觉选择,更是历史的一种热切呼唤。
其他文献
[西班牙]米雷婭?特留齐 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1  118.00元  [西班牙] 米雷娅·特留齐  西班牙zahori童书品牌创始人、编辑、世界插画奖评委。在出版社工作多年后,创立了西班牙小而美的zahori童书品牌,该童书品牌的图书既充满创意,又具有科普教育意义,频频入围国际绘本奖评选。  本书通过大数据视角、以信息图形式来讲述小女孩露西娅和这个世界的故事。本书以饼图、柱状图、
本书着眼于“四个全面”这一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从战略目标、战略决策系统探索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路径,为党政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益参考。全书主要分为四篇,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荡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续写中国奇迹;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同时附录人民日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五篇评论员文章。  新常态新战略“四个全面”  民
贾平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05960  2014-09 36.00  本书以文学方式叙述了一段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书中灵魂人物老生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作家在小说艺术上做出了大胆突破,创造性地用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历史,极强的空间感蕴含着作家的思想与智慧,于混沌琐细中饱含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感悟。
[日]清水义范 著  邱惠悠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6  48.00元  [日] 清水义范  1947年生人,主要作品包括《普及版日本文学全集(第一集、第二集)》《摇身一变的世界文学》《啊啊,你竟然不知道这样的世界史》等。曾荣获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  这是一本轻社科类的“文学简史”。日本文学近年来受到较高关注,本书从日本上古文学巡礼至当代文学,各色作家作品应有尽有。其语言风趣活泼,不仅
图书说明:  《八路军》共分14个板块。主体11个板块,包括抗战综述、重要文献、重要会议、组织序列、主要战役战斗、抗日根据地、主要人物、国际交往、抗日英烈、大事记略、丰功伟绩;附录3个板块,包括纪念馆所、抗战文化、日军序列。展示了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的全景式历程。该书提纲拟定很有代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条文撰写背景清楚,内容翔实,史料可靠,实事求是,遵循历史已作的结论,不作任何夸大或缩小的评价,填补
作者:  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  郝亚洲,曾任《北大商业评论》主笔,《中欧商业评论》高级编辑,现为长江商学院创新中心研究员。  传统经济学的诡辩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发现,除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之外,还存在大量剩余要素在推动经济增长。虽然,这些剩余要素的贡献率高达80%,但是传统经济学在此前200年间并没有能力,也没
作家毛尖如此评价这本书:绝不是一本有关美食的书,星洲米粉是手足之情,糟溜鱼片是痴情故事。这就是一本“爱情传奇”,这个传奇包括玉莹和婆婆的感情、玉莹和她叫做“阿姨”的妈妈的感情,而所有这些传奇,她入之饮食,出之饮食,既是日常,又是诗歌。我们跟着她坐在镛记和金庸聊杨过,跟着她到山王饭店听夏志清说黑人,不愿意离开。  我想镛记是金庸先生的至爱饭店,不知是否与“镛”字左右拆开就是金庸的名字有关?想深一层,
胡先驌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他与秉志、陈焕镛、钱崇澍、刘慎谔等前辈一起开创了中国生物学研究事业。先生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出身于上大夫家庭,幼聪颖,有神童之誉,立志功名其早,成名也甚早。  综其一生而言:首先,他是一位植物学家,毕生潜心于草木,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出版论著十余部,发现许多新种,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的发现,更使他名满天下;其次,他是中国植物学事业的领导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十三五有关战略部署,本书根据十三五所涉及的若干社会与经济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分为十多章章进行深度解读,每章设问题点击,深度阐释,专家观点,视野拓展四大栏目,以专家的视角全面剖析中国经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评论文章,刊发后,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本书将相关重要言论文章汇编成书,供领导干部学习参阅。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