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课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因为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小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的责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无限乐趣,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享受音乐中的无限“美”,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堂氛围
  一、提升共同体验,调控课堂氛围。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生成新的音乐体验。正因为此,我们才应该更清晰地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避免“生吞活剥式”的教学。对于音乐学科的教材内容,我们提倡学生的聆听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我们希望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莫扎特,这些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精细地“研听”教材,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样可以在课堂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更为恰当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提升共同体验。音乐中也难以得到答案。因此,自然就归结到一个共同的体验,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对所学内容好好尝试,认真体验,有了认识后,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引领者,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新课程理念中,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调控好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要重视课堂生成的东西,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关注美感享受,调整课堂进程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我们音乐课的律动中孩子们忘我地展现自己,不求整齐划一。他们的歌唱与表演相结合,音乐与律动相结合,相得益彰,饶有情趣。孩子们通过律动体会音乐,表现音乐,这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感受“美”的活动。他们尽力地舒展着自己的头、手、脚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虽然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幼稚,有的甚至很不协调,可他们毕竟在认真地做,他们在尽情享受着律动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节奏是旋律的骨架,试唱、创作旋律,首先必须认识节奏、创作节奏。利用音乐课教给孩子们一些节奏知识,逐渐让孩子们在排排打打中学会组合、创造节奏。要想让孩子牢固地掌握节奏,必须根据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的见闻来巩固、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组织创造一拍、一小节、一个乐句的节奏谱,根据不同课题的需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型等,让孩子们在拍拍打打中认识节奏、创造节奏,充分感受音乐课中的节奏美。有时教师让孩子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起来.在美妙的旋律中,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似乎也看到了歌曲中的美丽景象,在动人的旋律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那是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效率。
  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了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愿学、乐学。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课改对学生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教学。因此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原来的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重视。以音乐教学来说,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这种比较有新意的课堂教学,不仅在形式上灵活、多变、新颖,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创新精神
  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最好土壤。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机会。整合课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有创新的推断和结论,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有创新性的实践和发挥。除了让学生可以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尝试去创作音乐,利用一些MIDI电脑软件改编乐曲、改编配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进行一些创作性练习,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创作节奏、旋律,依次写在黑板上,既繁琐费力,又杂乱耗时。而计算机的引入,轻而一举就将此事避免了。计算机容量较大,课前教师可将创作题出现的几种情况事先存入软盘内,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创编情况依次显现,既节约时间,又可引起學生兴趣,练习结束时,再给予完整出示,做个小结,给予鼓励,还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仍以《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意识,我设计了根据所听音乐,用指定音符创编节奏,再用打击乐器选择节奏,为音乐伴奏这一环节。播放完音乐后,我击动鼠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预先存入的四个小音符。然后请学生根据音乐把这四种小音符自由组合即创编节奏。课前,我已把能出现的九种情况存入电脑中,所以课上我自然就能自如的根据学生创作的顺序,依次出示学生所组合的节奏。待九种情况学生都创作完毕,我再给予学生完整的展示。最后请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特点,从九种情况中选出相应的节奏,为音乐伴奏,由于学生一目了然,因此选择速度相对较快。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靠教师用手来“演示”,可想而知,可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节时省力,既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软件制作一次,平行班还可反复使用,可谓好处多多!
  结束语:
  音乐课改力求体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音乐课改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在课堂中如何挖掘美的因素、实施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使体育教学成为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关键词】挖掘美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挖掘美的表现形式,感受和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引發学生对美的鉴赏和体验,对于提升体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创设美的情境,用情感、语言、示范和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使体育教学活动成
【摘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多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美术
【摘要】约80%的中学生喜欢演唱或欣赏流行音乐的现象引发了:怎样看待流行音乐?如何让流行音乐牵手音乐教学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音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了解学生、精选教材,让流行音乐牵手音乐教学。  1、研究中学生的特征,引导其正确认识对待流行音乐。  2、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陶冶情操。  三,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音乐教育效果。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
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当学生听一首完整的歌曲或乐曲时,往往随音乐产生联想。学生的想像力越丰富,他的形象思维就越发达。本文主要通过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方法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从而愉悦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