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胸弯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fc561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进行研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更为合理的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选择性胸弯融合术矫正治疗的43例Lenke 1A型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8例;年龄12~18岁,平均1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0.1±11.3)°。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各影像学参数。在末次随访X线片上判定是否发生了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将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患者纳入叠加组,未叠加患者为非叠加组。将可能发生叠加现象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23.3%)发生了远端叠加现象,其中男2例(13.3%),女8例(28.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比较术前腰弯柔韧性、术前骨盆冠状面倾斜角、术前LIV+1与骶骨中线偏移距离、L4亚分型、LIV与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节段差距(LIV—LTV)、LIV与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节段差距(LIV—LEV)、LIV与稳定椎(stable vertebra,SV)节段差距(LIV—SV)7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Risser征、LIV与中立椎节段差距、手术前后主胸弯Cobb角、术前主胸弯柔韧性、术前代偿性腰弯Cobb角及术后代偿性腰弯残余角、术前顶椎偏移、术前LIV倾斜角、术后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顶椎偏移、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矫正丢失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结果显示术前LIV+1偏移(>10 mm,OR值=10.812,P=0.026)、LIV—LTV(<1,OR值=9.017,P=0.040)、L4亚分型(L4向右倾斜,OR值=9.744,P=0.047)与远端叠加现象明显相关。结论术前LIV+1偏移>10 mm、LIV—LTV<1、L4亚分型(L4向右倾斜)是术后发生叠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叠加现象的发生与远端融合平面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术前应全面考虑下端融合平面并且至少延伸至LTV+1,以防止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C57小鼠皮肤表皮和真皮细胞共移植诱导裸鼠毛囊重建的实验研究.方法 取C57-GFP新生及成年小鼠分离表皮与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