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实验探索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课堂改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目前正在开展“自育自学”教育实验。本文以《开辟新航路》为例,介绍“自育自学”教育实验的5个基本环节:①明确自学重点;②围绕重点自学;③交流自学情况;④点拨自学得失;⑤巩固自学成果,以及自己体会思考。
  【关键词】自育自学 引导自学 历史 教学模式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多来自当地集镇和周边农村,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生学习习惯较为被动,家庭教育情况不理想,学习效果不明显,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要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变学生“要我学”成“我要学”。在这种情况下,我校于2011年底正式开展“引导自学”课型教学实验。
  “教育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①。运用“引导自学”课型,让“课堂”变成学生自学的“学堂”,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学”教育实验中的一项。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通常,引导自学型课堂有以下5个基本环节:①明确自学重点;②围绕重点自学;③交流自学情况;④点拨自学得失;⑤巩固自学成果。
  可见,所谓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指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学绝对不是“自发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学习”。下面以《开辟新航路》为例,谈谈运用“引导自学”课型的实践和思考。
  一、明确自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以及了解学情和对比教材同单元内容基础上,从而把握本课教学重点,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II)第二单元的第1课内容,是工业文明的崛起的开篇。开辟新航路,将世界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各洲都成了西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资金来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生产的需求促使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而工业革命的完成,又使工业文明飞速发展。这环环相扣的发展的起源都离不开地理大发现,离不开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分三个部分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主要介绍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第二目“开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亚士和哥伦布航行的具体经过,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到达印度和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的情况。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通过初中和高中半年的历史学习,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还有待提高。同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没有形成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内容: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影响;②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比较;③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明确重点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是驾驭教材的过程,是吃透教材的过程;在学的方面,是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有的放矢的过程,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过程。
  二、围绕重点自学
  自学重点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潜心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课堂,要以体态语言提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进行个别释疑、解惑。
  三、交流自学情况
  交流自学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小组交流,一般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第二阶段进行全班交流。如在第一阶段,首先要学生厘清课文三目之间的关系。第一目“东方的诱惑”主要介绍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历史条件。第二目“开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亚士和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行的具体经过。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指导学生仔细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他身边的女人在干什么?女主人没有专心读书,而是紧紧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什么?”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认识:男主人公在数钱币,女主人公在看着他数钱币,说明他们都喜欢金钱,渴求金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对金钱的崇拜,说明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全班交流时,全班学生就“郑和为什么成不了中国的哥伦布?”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思想活跃,对比分析有根有据,就在同学为中国不具备开辟新航路条件而遗憾时,但却不知怎样正确去评价郑和与哥伦布。
  四、点拨自学得失
  在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对学生在交流阶段未解的问题进行集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对郑和与哥伦布海上航行不能局限于航海规模等表面上的东西,还必须深入本质,剖析双方的目的、性质和影响。
  西欧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到东方寻金以及获得东方商品,是经济行为,属商业资本主义海外殖民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受皇帝(明成祖)之命扬威海外,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是政治行为为主,也带有一定的经济动因,但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而贸易所得的商品多为奇珍异宝以及各种奢侈品,与国计民生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贸易是不可能长久的。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是明王朝倾其国库所有进行的政治活动,而开辟新航路主要是私人集资和政府资助下进行的,夸张点说,我们比较两者的规模,无异于拿国家队和业余队比较。更何况郑和下西洋政治影响虽大,但经济效益则是入不敷出,最终不得不停止了航海活动,从此中国从海上强国变成海上弱国;哥伦布等人的航海虽然投资不多,却使王室和航海家们获得了巨额利润,以致掀起欧洲各国举国上下的航海热,开始了欧洲向海外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时代,这与明朝在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再无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恰恰形成鲜明对照。可见从经济角度来比较,从长远发展来看,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是无法相比的,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的发展带来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而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似乎并无益处,反而造成国家的沉重负担。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掀起了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对美洲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而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剿海匪,缓和各国矛盾,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繁荣,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因此在南洋许多地区,郑和一直被当地人当作神一样崇拜,而郑和下西洋在南洋所留下的国际声望使16~17世纪中国商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到今天郑和下西洋所留下的友好形象对中国在国际上的生存发展都是有利的。可以说郑和率领的是和平亲善的友谊之舟,而哥伦布等人驾驶的是殖民扩张的掠夺之舟。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和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行动是各有利弊的。虽然郑和下西洋耗费国力无法持久,也未能抓住与世界进步潮流共同前进发展的良机,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它,因为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郑和下西洋。我们在评价任何事情时也不能都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在今天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就是明证,而当年新航路开辟后掀起的殖民狂潮给亚、非、美洲带来的灾难也是明证。所以今天的中国既不能像老牌殖民国家那样以掠夺别国来谋求自身发展,或一切唯利是图不顾社会道德、正义、公平;也不能像过去的中国那样不顾经济效益只追求政治效果或高唱礼义立国导致不能持续发展。一句话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必须义利兼顾。
  五、巩固自学成果
  这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老师直接了解学生自学效果的最佳时机。在本课我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邪恶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六、一点思考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进行“引导自学”课型的教学实验还刚刚开始,它在本质上与目前新课程课堂改革大力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理念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一段时间实践下来,感受有两点:第一,“引导自学”重点是学生“自学”,但关键在“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提出高质、高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激活学生思维。第二,要相信学生,不事事包办,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引导自学”课堂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只有让课堂变成学生愉快、自主学习的“学堂”,历史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活力,才能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注释】
  ① 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创新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研究型学习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鼓励、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在当今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和研究中,有过于强调理性、逻辑、分析的科学主义倾向,而少直觉、感悟、综合的人文主义因素。众所周知,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又称“线型思维”,它适用于一切自然科学。文学作品阅读却似乎更需要灵活、直接、模糊、整合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经历明确的逻辑步骤,没有明确的过程意识,凭直觉获得结论。它不
什么是一堂有效率的课?我觉得真正的有效课堂是精致而丰满的课堂,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  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应当有强烈的“主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会让学生感到疲劳,还会使文本被解读的支离破碎,使阅读面目全非,课堂容量变小。就像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第一次设计的问题没有层次感,像烧糊了的一锅粥,自己不清楚,学生也迷糊。而第二次设计时我吸取教训,以“看到一树怎样的紫藤萝,
【内容摘要】什么是健康?也许有人会马上回答:“只要能吃能睡,没病就是健康。”实际上,这是对健康的一种片面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比生理因素更大。  【关键词】民主 公正 心理换位  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
【内容摘要】古代散文,因其远离当今时代生活,句意难解,加之篇幅略长,而让学生们产生畏惧之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于时间紧张,往往缩短了学生熟悉文本和思考文本的过程,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能主动而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呢,笔者有三点看法:(1)多读竞读,以读带思;(2)提炼写法,学以作文;(3)古为今用,提升思维。  【关键词】古代散文 灵气 活力  学生进入高
【内容摘要】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所占用的课时数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极其必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教学观念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生的心
“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是台湾作家琦君写的《春酒》一文的结尾。  造不出这家乡的春酒?春酒原料很简单,它由“黑枣、桂圆、荔枝、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和两粒橄榄”八种原料酿成,道地的家乡春酒也许能克服时空的限制而酿造的。但春酒里承载的童年的欢乐与纯情、那温馨温暖的母爱,那浓得化不开的淳朴、和谐的人情,那充满年味醇厚的民风无法炮制。新年迎神拜佛;家家邀请喝春酒
【透视切片】  作文教学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虽说近年来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很多,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仍无法回避一个尴尬的现实: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仍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或情感虚假,或见解浅薄,或语言贫乏,难以看到青年学子应有的个性、活力和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视写作为畏途,以练笔为苦事,让本应是独抒性灵的个性写作迷失了自我,本应是关注生活思考生命的真情抒写成为无病呻吟,出现了不少泛散文化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本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确实,多媒体在节省时间、帮助理解课文、拓展容量方面是板书所无法企及的。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所谓“常见”,就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谓“正确运用”,就是说考查的这九种修辞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考名词术语,而是重点考查赏析和运用。  在2012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