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的指针指向2008年以后,“救市”成为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楼市下颓需要救市,股市暴跌需要救市,经济放缓处于下行态势时需要救市,就业形势严峻需要救市……
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频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轮番上演“救市”组合拳。政府救市的热情一直只增不减,因为关系着行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受限于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及市场所能承受的程度,宏观调控所能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仍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
近来,出口退税率、印花税率、存款准备金率、公积金贷款利率等等的各种“税”与“率”均进行了或大或小的调整以刺激经济向预期方向运行。
大中小型企业——大环境中短暂“沉默”
今年中小企业的困境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到年初时开始升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降低、出口锐减,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等因素,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曾经出现过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流。
中小企业大面积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家从年初就开始加以关注。中央部委官员曾先后几次调研中小企业密集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以期出台应对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的危机。
纵览今年的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的措施就有多种,而最为直接的莫过于提高出口退税率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前者可以直接提升其利润,后者则可以加大贷款额度,增强其资金流动性。

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根据两部委发出的《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大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出口退税率提高和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利润偏低和融资难的局面,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裁员势头未减、利润递减和数量递减”的不良状况。
在中小企业陷入危机的同时,受困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以及出口的影响,大型企业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出口锐减、投资锐减的形势下,大企业的利润也大幅下降。根据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的数据,今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值。9月的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15.7%,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仅增长12.6%。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
同时,由于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铁等价格高起高落,国内能源和多数原材料产品价格在经过了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在下半年出现不同幅度回落。10月末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比7月中旬回落2000元/吨左右,有色金属、化工及能源类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跌。能源类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生产困难的情况。
经济周期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以及中小企业的长期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出口退税率的有限下调,只能是部分补贴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下滑也是受困于国际与国内的双重经济环境,若要整体缓解还有待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抑或是国内经济出现多重利好的条件。
房市股市——保护伞下痛苦挣扎
如果将大中小型企业看作实体经济的话,那么楼市股市或可称为虚拟经济。尽管房地产投资占到投资领域的近四分之一,但其存在的泡沫现象决定其归类的依据。
先看股市,从去年“6124”开始,就一直处于“涨三跌五”的局面,不到一年的时间,近五千点和数以万亿计的财富悉数蒸发。尽管政策管理层频出利好,但市场始终应对之以冷面孔,下跌的形势也没能逆转。二季度时将印花税率由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下调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加之九月份实施的单边征收印花税,都未能给股市带来实质性的利好。
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道炯近日表示,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已达20多万亿,这都是股市的巨大潜力。而拉动股市,需要将潜力转化为投资。周道炯认为有20多万亿方能拉动股市,相比之下,对于股市刺激的频繁的小利好,和相当于一年GDP的数额相比相去甚远。尽管居民收入达20万亿,但寄望其全部投入股市是不现实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人投资更加谨慎,大都持币静待时机。
再看房市,和股市的局面大致相近,也颓势难以短期回转。在房市陷入危机的形势下,对于救市之举在市场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救,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一种认为房价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泡沫,应该交由市场来调控。在争论的过程中,政府救市的战役已经开始打响。在允许各地方自行尝试多种救市举措之外,政府又通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提高贷款额度,以及通过银行来减小首付比例来刺激房市。随即,下调房产交易契税税率一个百分点,进而到暂免征收个人购房的印花税和个人销售住房的增值税。而在这一些列举措之后,房市并未如预期般明显好转。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房市虽然出现小幅上升的短暂趋势,但整体上难摆不温不火的境遇。政策利好所能释放的茨基房地产业的资金流对于巨量的待售房而言,可谓是杯水车薪。专家预计,房市的固有房源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加以消化,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也需要一段调整周期。
“流动性过剩”——更替之辩
在去年股市暴涨房价高企之时,每当论述经济过热及走势时,一个必提的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的危险。
流动性过剩之后的必然结局就是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金融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例如房地产、股市、资源类商品快速上升和受益率的持续下降,即所谓的资产泡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速度;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究其根本原因,流动性过剩的缘由是国家不断推升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外汇收入收回给了国家,国家又把其转换为货币投放到市场。
我国银行体系中曾经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金额,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进而流入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这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从今年5月开始,我国CPI就开始连续回落,到9月和10月已经分别回落到同比4.3%和4.0%。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称在本年度第四季度三个月的CPI仍将继续回落,根据监测数据,以食品为主导的高CPI已经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发达经济体衰退趋势的显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任务也开始由防通胀向防紧缩,由反流动性过剩到提升市场信心的转变。
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频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轮番上演“救市”组合拳。政府救市的热情一直只增不减,因为关系着行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受限于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及市场所能承受的程度,宏观调控所能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仍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
近来,出口退税率、印花税率、存款准备金率、公积金贷款利率等等的各种“税”与“率”均进行了或大或小的调整以刺激经济向预期方向运行。
大中小型企业——大环境中短暂“沉默”
今年中小企业的困境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到年初时开始升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降低、出口锐减,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等因素,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曾经出现过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流。
中小企业大面积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家从年初就开始加以关注。中央部委官员曾先后几次调研中小企业密集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以期出台应对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的危机。
纵览今年的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的措施就有多种,而最为直接的莫过于提高出口退税率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前者可以直接提升其利润,后者则可以加大贷款额度,增强其资金流动性。

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外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根据两部委发出的《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大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出口退税率提高和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利润偏低和融资难的局面,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裁员势头未减、利润递减和数量递减”的不良状况。
在中小企业陷入危机的同时,受困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以及出口的影响,大型企业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出口锐减、投资锐减的形势下,大企业的利润也大幅下降。根据运行监测协调局公布的数据,今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到11.4%,为2002年4月份以来最低值。9月的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长15.7%,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仅增长12.6%。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
同时,由于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铁等价格高起高落,国内能源和多数原材料产品价格在经过了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在下半年出现不同幅度回落。10月末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比7月中旬回落2000元/吨左右,有色金属、化工及能源类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跌。能源类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生产困难的情况。
经济周期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以及中小企业的长期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出口退税率的有限下调,只能是部分补贴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境,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下滑也是受困于国际与国内的双重经济环境,若要整体缓解还有待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抑或是国内经济出现多重利好的条件。
房市股市——保护伞下痛苦挣扎
如果将大中小型企业看作实体经济的话,那么楼市股市或可称为虚拟经济。尽管房地产投资占到投资领域的近四分之一,但其存在的泡沫现象决定其归类的依据。
先看股市,从去年“6124”开始,就一直处于“涨三跌五”的局面,不到一年的时间,近五千点和数以万亿计的财富悉数蒸发。尽管政策管理层频出利好,但市场始终应对之以冷面孔,下跌的形势也没能逆转。二季度时将印花税率由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下调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加之九月份实施的单边征收印花税,都未能给股市带来实质性的利好。
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道炯近日表示,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已达20多万亿,这都是股市的巨大潜力。而拉动股市,需要将潜力转化为投资。周道炯认为有20多万亿方能拉动股市,相比之下,对于股市刺激的频繁的小利好,和相当于一年GDP的数额相比相去甚远。尽管居民收入达20万亿,但寄望其全部投入股市是不现实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人投资更加谨慎,大都持币静待时机。
再看房市,和股市的局面大致相近,也颓势难以短期回转。在房市陷入危机的形势下,对于救市之举在市场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救,这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一种认为房价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泡沫,应该交由市场来调控。在争论的过程中,政府救市的战役已经开始打响。在允许各地方自行尝试多种救市举措之外,政府又通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提高贷款额度,以及通过银行来减小首付比例来刺激房市。随即,下调房产交易契税税率一个百分点,进而到暂免征收个人购房的印花税和个人销售住房的增值税。而在这一些列举措之后,房市并未如预期般明显好转。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房市虽然出现小幅上升的短暂趋势,但整体上难摆不温不火的境遇。政策利好所能释放的茨基房地产业的资金流对于巨量的待售房而言,可谓是杯水车薪。专家预计,房市的固有房源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加以消化,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也需要一段调整周期。
“流动性过剩”——更替之辩
在去年股市暴涨房价高企之时,每当论述经济过热及走势时,一个必提的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的危险。
流动性过剩之后的必然结局就是过量的货币追逐有限的金融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例如房地产、股市、资源类商品快速上升和受益率的持续下降,即所谓的资产泡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速度;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究其根本原因,流动性过剩的缘由是国家不断推升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外汇收入收回给了国家,国家又把其转换为货币投放到市场。
我国银行体系中曾经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金额,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进而流入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这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从今年5月开始,我国CPI就开始连续回落,到9月和10月已经分别回落到同比4.3%和4.0%。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称在本年度第四季度三个月的CPI仍将继续回落,根据监测数据,以食品为主导的高CPI已经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随之而来的发达经济体衰退趋势的显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任务也开始由防通胀向防紧缩,由反流动性过剩到提升市场信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