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单一的汇率制度时期、双轨汇率制度时期和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随之引发的欧债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汇率制度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现阶段重温我国的汇率史,对我们处理现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分两个阶段探讨1981~1993年我国的双重汇率制度实施情况。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双重汇率
一、内部结算价与官方牌价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度时期(1981~1984)
(一)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政治经济背景
1.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了造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显著差距的原因。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就要以出口换汇、以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为目的。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新时期外贸的发展在政治上、体制上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禁锢。而随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全面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至此,利用外资,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国内关于“举借外债”的争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出口创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思想的引导下,“大力鼓励出口,保持较多外汇储备”成为了当时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所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被高估极大地破坏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囿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多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价格较低廉,无法满足出口创汇以进口设备的需要。“六五”计划所拟的许多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外汇以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但在26.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面对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决策者开始考虑吸引外资或者举借外债,但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此观点很难在国内领导和干部中达成共识,是陈云同志明确指明了方向,他说:“从长远来看,现在我们的外汇不是多了,而是紧了……现在一定要抓紧组织出口货源,原则是国内销售让出口。至于国内销售可以压缩一部分,切实保证出口换汇。”
3.外贸体制改革与机构调整。(1)整合外贸管理机制。我国的外贸管理部门原来分为四个部分,即: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资管理委员。至1979年7月统一合并为对外经济贸易部。(2)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即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外贸单位将收入的外汇一律按照统一的价格卖给国家,国家按一定的比例拨给相应的外汇留成。(3)放开搞活、权力下放,将外贸经营权分散到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外贸公司;允许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有外贸经营权,允许各地纷纷成立外贸公司,甚至出国门到外国设立分支机构。
(二)双轨制汇率制度的实施
当各地方普遍发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呼声时,新一轮的领导班子为调动地方和企业在经济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当考虑其合理的利益要求;当原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无法满足中央的出口换汇政策、也无法实现地方对外经贸企业的利益需求,对这一制度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关汇率政策的制定在政、学二界都存在很大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汇率若按照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计算官方汇率的话,人民币应贬值46.3%;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依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官方汇率的话,汇率应该调整为1美元兑1元,人民币应升值50%。”當时的人民银行行长为李葆华。在他的主持下,参照以上两种意见,采取了折中的双轨汇率制度,一方面继续保留官方公布价格,另一方面对进出口企业专门制定内部结算汇率。
从1981年起,对外贸易的外汇内部结算价规定为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再加10%的利润计算,从1981年到1982年,出口换汇成本一直没有较大变动,故内部结算价也基本没有变动。至于官方牌价则是继续采用原来参照一篮子货币加权的计算方法。“当时的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而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52元人民币。”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官方与调剂并存的时期(1985~1993)
1.政治经济背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了中国经济全面改革时期的到来。该《决定》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提出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并对以后的工作作出指示:“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调动好各方积极性,又实行好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着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地区港口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外资,吸引外商到我国来举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或独资企业,将之看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也是必要的补充。”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导下,自1988年起,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地需要人民币汇率作为市场价格指示的晴雨表和调节杠杆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改革。(1)取消内部结算价。由于前一阶段外汇双轨制所带来的外汇管理上的混乱,也为了实现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对汇率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同时应用于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2)建立外汇调剂市场。由于进口需求增大,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资源一度非常紧张。为了消除汇率高估、更有效地配置外汇资源,也更好地调动其外贸企业的积极性,人民银行在企业实行外汇留成的基础上,开始设立外汇调剂市场。在当时,由于外汇留成比例偏低,调剂价格最高也只有10%,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外汇调剂市场有行无市。与之对应,场外非法交易十分兴旺,且其交易价格远远高于调剂市场价格。有鉴于此,1985年中央政府进一步提高外汇留成比例,重新采取按出口商品收汇金额比例留成的老办法。1985年12月,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于在深圳成立,标志着我国沿袭多年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外汇调剂业务”的模式得到根本转变。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并且引入了公开竞价等机制,允许外汇调剂价格在一定的限价内按照公开市场的供求浮动。调剂市场汇率日益成为补偿出口亏损和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手段。(3)变钉住一篮子货币为钉住出口换汇。随着经济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抵消物价上涨、消除汇率高估、客观地反映出口创汇成本,使人民币汇率同物价上涨相适应;同时,也为了鼓励出口创汇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支持国内经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从钉住一篮子货币调整为钉住出口换汇成本。“1985年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从2.3200元人民币贬值到2.9367。1985年1月至10月由2.80元人民币/美元下调到3.20元人民币/美元,贬值12.5%。1986年7月下调21.6%贬值到3.70元人民币/美元,1988~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口需求猛增、外汇供不应求,市场汇率不断下跌,由5.70元人民币/美元贬值为1993年2月的8.20元人民币/美元。为了限制汇率投机性上涨,一度实行限价,造成外汇流向场外交易。1993年5月取消限价,市场汇率骤升至11.20元人民币/美元。1993年7月以后,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的干预下,到1993年底市场汇率回落到8.72元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历次下调皆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的变化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姚会元.《陈毅稳定上海经济》.《上海师大学报》.2002(4)
[3]许少强,朱真丽.《1949~2000年的人民币汇率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粟志纲.《透视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双重汇率
一、内部结算价与官方牌价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度时期(1981~1984)
(一)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政治经济背景
1.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了造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显著差距的原因。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就要以出口换汇、以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为目的。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新时期外贸的发展在政治上、体制上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禁锢。而随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全面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至此,利用外资,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国内关于“举借外债”的争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出口创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思想的引导下,“大力鼓励出口,保持较多外汇储备”成为了当时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所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被高估极大地破坏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囿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多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价格较低廉,无法满足出口创汇以进口设备的需要。“六五”计划所拟的许多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外汇以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但在26.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面对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决策者开始考虑吸引外资或者举借外债,但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此观点很难在国内领导和干部中达成共识,是陈云同志明确指明了方向,他说:“从长远来看,现在我们的外汇不是多了,而是紧了……现在一定要抓紧组织出口货源,原则是国内销售让出口。至于国内销售可以压缩一部分,切实保证出口换汇。”
3.外贸体制改革与机构调整。(1)整合外贸管理机制。我国的外贸管理部门原来分为四个部分,即: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资管理委员。至1979年7月统一合并为对外经济贸易部。(2)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即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外贸单位将收入的外汇一律按照统一的价格卖给国家,国家按一定的比例拨给相应的外汇留成。(3)放开搞活、权力下放,将外贸经营权分散到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外贸公司;允许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有外贸经营权,允许各地纷纷成立外贸公司,甚至出国门到外国设立分支机构。
(二)双轨制汇率制度的实施
当各地方普遍发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呼声时,新一轮的领导班子为调动地方和企业在经济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当考虑其合理的利益要求;当原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无法满足中央的出口换汇政策、也无法实现地方对外经贸企业的利益需求,对这一制度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关汇率政策的制定在政、学二界都存在很大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汇率若按照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计算官方汇率的话,人民币应贬值46.3%;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依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官方汇率的话,汇率应该调整为1美元兑1元,人民币应升值50%。”當时的人民银行行长为李葆华。在他的主持下,参照以上两种意见,采取了折中的双轨汇率制度,一方面继续保留官方公布价格,另一方面对进出口企业专门制定内部结算汇率。
从1981年起,对外贸易的外汇内部结算价规定为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再加10%的利润计算,从1981年到1982年,出口换汇成本一直没有较大变动,故内部结算价也基本没有变动。至于官方牌价则是继续采用原来参照一篮子货币加权的计算方法。“当时的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而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1.52元人民币。”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官方与调剂并存的时期(1985~1993)
1.政治经济背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了中国经济全面改革时期的到来。该《决定》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提出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并对以后的工作作出指示:“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调动好各方积极性,又实行好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着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地区港口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外资,吸引外商到我国来举办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或独资企业,将之看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也是必要的补充。”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指导下,自1988年起,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地需要人民币汇率作为市场价格指示的晴雨表和调节杠杆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改革。(1)取消内部结算价。由于前一阶段外汇双轨制所带来的外汇管理上的混乱,也为了实现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对汇率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同时应用于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2)建立外汇调剂市场。由于进口需求增大,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资源一度非常紧张。为了消除汇率高估、更有效地配置外汇资源,也更好地调动其外贸企业的积极性,人民银行在企业实行外汇留成的基础上,开始设立外汇调剂市场。在当时,由于外汇留成比例偏低,调剂价格最高也只有10%,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外汇调剂市场有行无市。与之对应,场外非法交易十分兴旺,且其交易价格远远高于调剂市场价格。有鉴于此,1985年中央政府进一步提高外汇留成比例,重新采取按出口商品收汇金额比例留成的老办法。1985年12月,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于在深圳成立,标志着我国沿袭多年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外汇调剂业务”的模式得到根本转变。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并且引入了公开竞价等机制,允许外汇调剂价格在一定的限价内按照公开市场的供求浮动。调剂市场汇率日益成为补偿出口亏损和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手段。(3)变钉住一篮子货币为钉住出口换汇。随着经济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抵消物价上涨、消除汇率高估、客观地反映出口创汇成本,使人民币汇率同物价上涨相适应;同时,也为了鼓励出口创汇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支持国内经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采取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从钉住一篮子货币调整为钉住出口换汇成本。“1985年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从2.3200元人民币贬值到2.9367。1985年1月至10月由2.80元人民币/美元下调到3.20元人民币/美元,贬值12.5%。1986年7月下调21.6%贬值到3.70元人民币/美元,1988~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进口需求猛增、外汇供不应求,市场汇率不断下跌,由5.70元人民币/美元贬值为1993年2月的8.20元人民币/美元。为了限制汇率投机性上涨,一度实行限价,造成外汇流向场外交易。1993年5月取消限价,市场汇率骤升至11.20元人民币/美元。1993年7月以后,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的干预下,到1993年底市场汇率回落到8.72元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历次下调皆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的变化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姚会元.《陈毅稳定上海经济》.《上海师大学报》.2002(4)
[3]许少强,朱真丽.《1949~2000年的人民币汇率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粟志纲.《透视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