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情境教学法。
采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至少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以下方面得到优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协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类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自动化学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文字课本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模式所取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体现以下几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3)多媒体系统的超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许多美文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创造了环境,备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我讲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通过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同学们细细聆听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配上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画面,使死板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对文字形成了永久性的记忆。又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朗读、欣赏、情境、体会、扩展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把音乐、语言、动画及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笔者始终觉得为一堂课专门制作课件是相当费神费力的事情,待用完之后,这曾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课件也只能搁置一旁。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则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国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已研制出了许多教学软件。
4.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5.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加深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教学中,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拉萨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了大量有关“拉萨天空”的一手资料,又对拉萨的天空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通过网络,学生查到了许多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定能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1.采用情境教学法。
采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至少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以下方面得到优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协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类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自动化学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文字课本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模式所取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体现以下几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3)多媒体系统的超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许多美文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创造了环境,备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我讲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通过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同学们细细聆听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配上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画面,使死板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对文字形成了永久性的记忆。又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朗读、欣赏、情境、体会、扩展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把音乐、语言、动画及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笔者始终觉得为一堂课专门制作课件是相当费神费力的事情,待用完之后,这曾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课件也只能搁置一旁。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则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国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已研制出了许多教学软件。
4.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5.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加深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教学中,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拉萨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了大量有关“拉萨天空”的一手资料,又对拉萨的天空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通过网络,学生查到了许多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拓展了学习空间。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定能积累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