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和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原因,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推进一直是令教师和学生犯难的事情,如何将数学变的有趣味、可操作而不是枯燥无味,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建构主义观点,提出一种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逐渐消解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学困问题。
高中数学 建构主义 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最精彩的描述,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与计算机等工具之间更是紧密相连。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人类思维的形成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好奇的兴致,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教师在教时难以推进进程,课程滞后,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成绩不尽人意,逐渐下滑,数学成为了老师、家长和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的时候开始狂报补习班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基于考试的压力而不是兴趣使然。因此,在考虑到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考虑的一大难题,纵观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存在很大问题。
现阶段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纵然新课标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而且这一教学理念已走过了好几年,但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处于不断摸索、教学经验不断在扬弃的过程中累积,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不自觉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课后以大量的作业为压力,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欲望,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次,数学学习本事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但是,现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再加上部分学生在外补习班的学习,巨大的压力会使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成为应付,甚至会出现抄袭的现象。最后,正如前面所说,良好的兴趣的学习的动力。据调查,很多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对数学已经失去了兴趣,将学习当成了一件非常被动地事情。因此,面临这些问题,必须有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改变现状,让数学的学习成为驱动学生兴趣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升学的手段和目的。
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与学习有关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阶段我们一直强调的新课标理念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情境”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即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是“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是遵循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进行的,因为数学是极其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对数学的分析,需要严谨的思想和认真、严密的态度,我们用建构主义分析高中数学的方法最好是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所学数学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有一道题目开始,让学生将其带入生活,模拟现场。(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主导位置,将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互换”,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高中数学,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课程,提高积极性、自主性,开发思维学习数学。
[1] 高翔、张波.高中数学教师对问题串评价与编制的调查研究.数学教育报,2016(3).
[2] 郑爱梅.浅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
[3] 王凌.教学设计应关注教学法的选择——“教学失误极其改进”系列研究之四.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6(5).
高中数学 建构主义 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最精彩的描述,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学与计算机等工具之间更是紧密相连。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人类思维的形成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好奇的兴致,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教师在教时难以推进进程,课程滞后,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成绩不尽人意,逐渐下滑,数学成为了老师、家长和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的时候开始狂报补习班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基于考试的压力而不是兴趣使然。因此,在考虑到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兴趣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考虑的一大难题,纵观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存在很大问题。
现阶段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纵然新课标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而且这一教学理念已走过了好几年,但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处于不断摸索、教学经验不断在扬弃的过程中累积,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不自觉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课后以大量的作业为压力,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欲望,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次,数学学习本事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但是,现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老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再加上部分学生在外补习班的学习,巨大的压力会使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成为应付,甚至会出现抄袭的现象。最后,正如前面所说,良好的兴趣的学习的动力。据调查,很多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对数学已经失去了兴趣,将学习当成了一件非常被动地事情。因此,面临这些问题,必须有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改变现状,让数学的学习成为驱动学生兴趣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升学的手段和目的。
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与学习有关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现阶段我们一直强调的新课标理念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情境”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即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是“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是遵循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进行的,因为数学是极其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对数学的分析,需要严谨的思想和认真、严密的态度,我们用建构主义分析高中数学的方法最好是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所学数学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有一道题目开始,让学生将其带入生活,模拟现场。(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主导位置,将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互换”,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高中数学,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课程,提高积极性、自主性,开发思维学习数学。
[1] 高翔、张波.高中数学教师对问题串评价与编制的调查研究.数学教育报,2016(3).
[2] 郑爱梅.浅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
[3] 王凌.教学设计应关注教学法的选择——“教学失误极其改进”系列研究之四.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