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之歌
杏林子
生命是一首歌,咏出春天的奥秘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
一条丑陋的毛虫
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
一个不更事的婴儿
却足以包容一颗追寻真理、渴羡美善的灵智
当一年之春,万象之始
让我们也拨动生命之弦和大地应和吧
不论人生的曲调是长是短
是喜是忧,或艰涩或流畅
都是一首庄严的歌
因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生命来自偶然,命运和际遇却迥然不同。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过程与生命体验,都在为生命大厦作着各种建设和装点。热爱生命的人将生命大厦装饰得如诗如画,宏伟壮丽;糟践生命的人将生命大厦涂抹得灰暗庸俗,卑微浮掠。少年正是人生的初始,人生的画卷才刚展开。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如何对待人生,却掌握着主动。聆听诗人与作家对于人生的感悟与告白,也许会给我们以教诲和启迪。
青 春
[美国]萨米尔·乌尔曼 著 黄志坚 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美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阅读点拨
德裔美籍诗人萨米尔·乌尔曼写的这篇《青春》(又有译成《年轻》的),虽然只有300多字,但在美国发表以后被成千上万的读者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人把它当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据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青春》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他们甚至将此文装在随身带的皮夹子里,有空就读一遍。著名的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青春》始终是我的座右铭。”《青春》魅力何在?源于诗人睿智的思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蓬勃的热情。如此美文,不止阅读,更需击节吟诵方可领会其中真味。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①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②、 “melancholy”③,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暌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④,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注释:
①瓦格涅,通译为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歌曲创作,代表作有《尼伯龙根指环》等。②splendour,辉煌,壮丽。③melancholy,忧郁。④bagpipe,风笛。
(选自《张爱玲散文》,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阅读点拨
张爱玲是天才的女作家,然而本文中她却毫不掩饰地数说自己的乖僻、无用和愚笨。我们在钦佩羡慕一位天才奇文惊艳的同时,也才发现天才竟也只是常人——有着常人都有的缺点和不足。如此一说,倒不是蓄意贬低天才,恰是提醒自己:如果执著于“发展我的天才”,我们也可以成为如张爱玲一般的天才人物。张爱玲的语言冷峻中带几分讥诮,即便对自己,笔下也带几分刻薄。然而,反过来理解她作为一个“古怪的女孩”,便又倏地发现其语言的深刻犀利,如一把剔刀,径入人性的深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类似这样的表述,把生命的浮华与烦恼,一言以概之。如此见地,谁又能及?
我的残疾人生
[英国]斯蒂芬·霍金 著 李 嘉 译
[斯蒂芬·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宇宙之王”,而他年幼时即不幸身患不治之症,年轻时终于确诊为ALS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卢伽雷氏症”),终身残疾,连说话都非常困难。他是怎样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的?]
我就是斯蒂芬·霍金。人们常常问我:“你得了卢伽雷氏症,生活过得怎么样呀?”我的回答总是:没有什么,我试着尽可能过得像一个正常人,不大想起自己的状况,也不抱怨因这个病而做不成许多事。
还在孩提时代,我在球类活动方面就很笨拙;我的书写之糟糕,让我的老师沮丧绝望。在牛津大学读大三时,我的行动好像越来越笨拙,甚至没有明显的原因而跌倒过几次!我的家庭医生就向我推荐一位专家以确诊我的病情。
原来,我患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细胞疾病!因为不知道病情会以多快的速度发展,我当时真的是六神无主!那时我刚刚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医生建议我坚持下去。毕竟,如果无论如何都活不了多久,我总还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我并没有死!事实上,尽管我的未来笼罩着乌云,我还是比以前活得更有滋味。我的研究开始有了成果,并与一位女孩订了婚,她叫简·王尔德。订婚给了我生命的意义,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我们确定要结婚,我就必须找份工作。因此,我向剑桥大学申请做研究工作。剑桥大学聘请我为研究员,这使我大喜过望!几个月以后,我们就结婚了。
研究员职位解决了我迫切的就业问题。选择了理论物理,真幸运!因为这是不多的几个适合我的领域之一。幸运的是,我的科学声誉日渐上升,不幸的则是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1974年以前,吃饭、上床、起床我都还能够自理。而照顾我,养育孩子们等等家务事,简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然而,情况越来越糟。1980年,我们雇了私人护士;护士每天上午和下午来工作一或两个小时。这种情况持续到1985年,我得了肺炎,必须接受气管切开手术。但在手术以前,我说话的声音就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听懂,而那次手术则完全剥夺了我说话的能力!美国加州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听说我的情况后,发给我一套他自己编写的程序。这套程序可以由一个开关来控制,用头部或眼球的移动来操作。我有话想说时,就把那些话发到一个语音合成器。这个语音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是目前为止我所听到的最好的语音,因为它有语调变化。唯一令人不舒服的是,它使我说出的是美国腔调的英语。不过,该公司正在研制它的英国版。
卢伽雷氏症几乎贯穿了我成年后的所有时光,但并没能阻碍我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与事业上的成功,这当然应该归功于我的妻子简,我的孩子们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关心、帮助我的人。与通常那些卢伽雷氏症患者相比,我一直是很幸运的,我的病情发展比他们的缓慢。我的经历表明,一个人即使是屡遭不幸,也不必灰心丧气,也可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选自《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2011年第5期)
阅读点拨
论起人生,斯蒂芬·霍金应该是大不幸的。然而,他却说自己“一直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即使是屡遭不幸,也不必灰心丧气,也可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这是霍金用自己残酷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他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真义。读霍金的自述,其实最适合在自己遭遇逆境时捧读。面对困厄艰难的处境,愤懑郁积,踯躅迷茫时,捧读此文,则能泪崩如雨,惺惺相惜,更能在豪情激荡中鼓起自信的风樯。难,谁能难过霍金?高,谁能高过霍金?霍金作为人类自强不息的标杆和生命的强者,必将彪炳史册,垂范万载。
童 心
周国平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选自《周国平文集》第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阅读点拨
童心是什么?心灵单纯,对世界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为何要保持童心?因为有了童心,人才能善思考,有智慧,丢掉偏见和利欲;由于有了童心,人才会“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幸福年轻地走完人生旅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心或曾经有过童心,能够始终保持的,却并不是太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随着困难和挫折的屡屡出现,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麻木、僵化、世故”,久而久之,也就失却了一颗本不该失去的童心。有人说这是“成熟”,但恰恰这不算是真正的成熟,因为成熟的人不仅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周国平的文章总能在思维的千回百转、条分缕析之后,给我们带来豁然开朗: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如此见解,你以为如何?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涮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3月版)
阅读点拨
提到人生,我们常常觉得只关系着自己。然而读了《母亲的羽衣》才豁然觉醒,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关系着别人,或者说自己的人生深刻地影响着别人的人生,亦或是别人的人生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读完这番对话,谁又能不为之动容呢?其实,这里不只是母女的角色转换,更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境遇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我们的人生因此而常常被改变。一袭“羽衣”,与其说是人生的记忆,莫若说是人生的梦想,或者说是梦想的人生。
杏林子
生命是一首歌,咏出春天的奥秘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
一条丑陋的毛虫
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
一个不更事的婴儿
却足以包容一颗追寻真理、渴羡美善的灵智
当一年之春,万象之始
让我们也拨动生命之弦和大地应和吧
不论人生的曲调是长是短
是喜是忧,或艰涩或流畅
都是一首庄严的歌
因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生命来自偶然,命运和际遇却迥然不同。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过程与生命体验,都在为生命大厦作着各种建设和装点。热爱生命的人将生命大厦装饰得如诗如画,宏伟壮丽;糟践生命的人将生命大厦涂抹得灰暗庸俗,卑微浮掠。少年正是人生的初始,人生的画卷才刚展开。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如何对待人生,却掌握着主动。聆听诗人与作家对于人生的感悟与告白,也许会给我们以教诲和启迪。
青 春
[美国]萨米尔·乌尔曼 著 黄志坚 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美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阅读点拨
德裔美籍诗人萨米尔·乌尔曼写的这篇《青春》(又有译成《年轻》的),虽然只有300多字,但在美国发表以后被成千上万的读者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人把它当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据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青春》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他们甚至将此文装在随身带的皮夹子里,有空就读一遍。著名的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青春》始终是我的座右铭。”《青春》魅力何在?源于诗人睿智的思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蓬勃的热情。如此美文,不止阅读,更需击节吟诵方可领会其中真味。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①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②、 “melancholy”③,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暌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④,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注释:
①瓦格涅,通译为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歌曲创作,代表作有《尼伯龙根指环》等。②splendour,辉煌,壮丽。③melancholy,忧郁。④bagpipe,风笛。
(选自《张爱玲散文》,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阅读点拨
张爱玲是天才的女作家,然而本文中她却毫不掩饰地数说自己的乖僻、无用和愚笨。我们在钦佩羡慕一位天才奇文惊艳的同时,也才发现天才竟也只是常人——有着常人都有的缺点和不足。如此一说,倒不是蓄意贬低天才,恰是提醒自己:如果执著于“发展我的天才”,我们也可以成为如张爱玲一般的天才人物。张爱玲的语言冷峻中带几分讥诮,即便对自己,笔下也带几分刻薄。然而,反过来理解她作为一个“古怪的女孩”,便又倏地发现其语言的深刻犀利,如一把剔刀,径入人性的深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类似这样的表述,把生命的浮华与烦恼,一言以概之。如此见地,谁又能及?
我的残疾人生
[英国]斯蒂芬·霍金 著 李 嘉 译
[斯蒂芬·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宇宙之王”,而他年幼时即不幸身患不治之症,年轻时终于确诊为ALS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卢伽雷氏症”),终身残疾,连说话都非常困难。他是怎样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的?]
我就是斯蒂芬·霍金。人们常常问我:“你得了卢伽雷氏症,生活过得怎么样呀?”我的回答总是:没有什么,我试着尽可能过得像一个正常人,不大想起自己的状况,也不抱怨因这个病而做不成许多事。
还在孩提时代,我在球类活动方面就很笨拙;我的书写之糟糕,让我的老师沮丧绝望。在牛津大学读大三时,我的行动好像越来越笨拙,甚至没有明显的原因而跌倒过几次!我的家庭医生就向我推荐一位专家以确诊我的病情。
原来,我患上了一种无法治愈的运动神经细胞疾病!因为不知道病情会以多快的速度发展,我当时真的是六神无主!那时我刚刚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医生建议我坚持下去。毕竟,如果无论如何都活不了多久,我总还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我并没有死!事实上,尽管我的未来笼罩着乌云,我还是比以前活得更有滋味。我的研究开始有了成果,并与一位女孩订了婚,她叫简·王尔德。订婚给了我生命的意义,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我们确定要结婚,我就必须找份工作。因此,我向剑桥大学申请做研究工作。剑桥大学聘请我为研究员,这使我大喜过望!几个月以后,我们就结婚了。
研究员职位解决了我迫切的就业问题。选择了理论物理,真幸运!因为这是不多的几个适合我的领域之一。幸运的是,我的科学声誉日渐上升,不幸的则是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1974年以前,吃饭、上床、起床我都还能够自理。而照顾我,养育孩子们等等家务事,简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然而,情况越来越糟。1980年,我们雇了私人护士;护士每天上午和下午来工作一或两个小时。这种情况持续到1985年,我得了肺炎,必须接受气管切开手术。但在手术以前,我说话的声音就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听懂,而那次手术则完全剥夺了我说话的能力!美国加州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听说我的情况后,发给我一套他自己编写的程序。这套程序可以由一个开关来控制,用头部或眼球的移动来操作。我有话想说时,就把那些话发到一个语音合成器。这个语音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是目前为止我所听到的最好的语音,因为它有语调变化。唯一令人不舒服的是,它使我说出的是美国腔调的英语。不过,该公司正在研制它的英国版。
卢伽雷氏症几乎贯穿了我成年后的所有时光,但并没能阻碍我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与事业上的成功,这当然应该归功于我的妻子简,我的孩子们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关心、帮助我的人。与通常那些卢伽雷氏症患者相比,我一直是很幸运的,我的病情发展比他们的缓慢。我的经历表明,一个人即使是屡遭不幸,也不必灰心丧气,也可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选自《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2011年第5期)
阅读点拨
论起人生,斯蒂芬·霍金应该是大不幸的。然而,他却说自己“一直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即使是屡遭不幸,也不必灰心丧气,也可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这是霍金用自己残酷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他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真义。读霍金的自述,其实最适合在自己遭遇逆境时捧读。面对困厄艰难的处境,愤懑郁积,踯躅迷茫时,捧读此文,则能泪崩如雨,惺惺相惜,更能在豪情激荡中鼓起自信的风樯。难,谁能难过霍金?高,谁能高过霍金?霍金作为人类自强不息的标杆和生命的强者,必将彪炳史册,垂范万载。
童 心
周国平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
(选自《周国平文集》第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阅读点拨
童心是什么?心灵单纯,对世界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为何要保持童心?因为有了童心,人才能善思考,有智慧,丢掉偏见和利欲;由于有了童心,人才会“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幸福年轻地走完人生旅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心或曾经有过童心,能够始终保持的,却并不是太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随着困难和挫折的屡屡出现,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麻木、僵化、世故”,久而久之,也就失却了一颗本不该失去的童心。有人说这是“成熟”,但恰恰这不算是真正的成熟,因为成熟的人不仅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周国平的文章总能在思维的千回百转、条分缕析之后,给我们带来豁然开朗: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如此见解,你以为如何?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涮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3月版)
阅读点拨
提到人生,我们常常觉得只关系着自己。然而读了《母亲的羽衣》才豁然觉醒,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关系着别人,或者说自己的人生深刻地影响着别人的人生,亦或是别人的人生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读完这番对话,谁又能不为之动容呢?其实,这里不只是母女的角色转换,更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境遇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我们的人生因此而常常被改变。一袭“羽衣”,与其说是人生的记忆,莫若说是人生的梦想,或者说是梦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