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使用的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的,每个主题单元一般有两三篇主体课文、一两篇略读课文。一个主题单元就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
课本的编排体例变了,教学的方式也要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拿到教材后一课一课地备,一课时一课时地设计,把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知识难点落到实处。我们乐于感受知识像细流一般一点一点地流进学生的脑海。这样孤立地进行单篇教学,割舍了课文之间内在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效率高,就应该抓“块”,而不是抓“点”。所谓“块”就是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将本单元课文及资源进行整合,每时每刻都不要脱离单元主题;所谓“点”就是单独的一篇文章,孤立主题与其他资源。
那么,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我们如何把“点”串成线,如何做到“点”与“块”的结合,让学生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体验呢?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备课组,以一个单元为意义板块,寻找可以重组的知识,串珠成线,开展单元整体备课活动。
首先,各备课组树立整体意识,开学初,全组教师集中学习,通读全册教材,结合单元导语,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册的教材特点,纵横联系,明确年段训练重点,探究学期教学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然后,在教学每一单元前,以主题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制定出每个单元的具体目标,并深入到每篇具体的课文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我们构建的单元集体备课操作模式是:
因此,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细细研读导语。从导语中了解单元的主题,明确单元的学习重点,找准“人文”“工具”的结合点或读写语言训练点。
如五年级下学期第二组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认真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单元主题是:怀念和赞美故乡;学习目标:①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②想想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借景物表达或借事情表达)。这就为我们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重视,使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当然,单元目标除了在单元导语中有提示外,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的作用还是需要教师去总结、发现的。
3.根据重点,研讨课例
目标明确后,我们就要根据重点目标研讨课例,即选取单元起始课或单元精读课为课例——“每个专题抓住一两篇课文进行精读”。先确定一名主讲教师进行分析,再组织大家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对文章要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理解”、“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深入理解”。
课例的设计要着重考虑整体性,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紧扣单元重点,并能运用于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导语中的训练重点落实到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在研讨课例的过程中,我们探求了几种精读课设计策略:
(1)根据导语内容,形成思路,落实重点
有些导语,明确交代了单元的学习任务,只要逐步完成这些任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达成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在设计时,所有的思路就可以围绕它去设计考虑。
如五下第八单元: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根据导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单元教学板块:①初读课文,了解风情;②品悟特点,揣摩写法;③感情朗读,积累内化;④资料拓展,个性表达。
(2)根据导语内容,设计教法,突破重点
有些导语,看似只强调人文性,但实际上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般的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样的导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予以重视,使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五下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体会感情,走进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在研读单元首篇课文《再见了,亲人》一文后,发现1~3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们把第一自然段作为典型示范,二、三自然段则学法迁移,设计这样的教学板块:
①概括事例: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归纳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具体事项。
②画句悟情:读读所写事例,想—想:大娘哪些行为让你感动?画出有关词句,并说说理由。
③感情朗读:把大娘这一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读出来。
④合理想象:大娘可能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⑤真情表达: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板块,让学生读、悟、想、说,自然而然入情入境,还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起二、三自然段就容易多了。
(3)根据导语内容,找准训练点,重锤重击
我们研讨课例时,往往还抓重点段、重点句进行备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看看哪些句段与单元导语关系最密切(即最能表现单元内容),这些句段就成了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针对这些重点句段设计教法,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
例如,《花钟》一文,教师在读了课文之后,不难发现,第一段就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者开始就交代了“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在这里,单元导语的内容一下子显现出来,并且作者把第一段写得那么美,用了大量的笔墨,大量的比喻句,诗化的语言,特别是分别介绍了各种花开的不同时间。
明确了重点段之后,备课时就要预设让学生重点朗读、理解的段落,进行重点设计:朗读的形式、遍数应多于其他段落,并且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书中都要有新的发现。教师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每一次有目的的读书,由初读课文到理解课文,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到领悟表达方式,随着一遍遍的朗读,达到抓重点段带动全文的教学效果。此时再让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花在什么时间开,开得怎样”写得这么细致,学生自然就会说出是“留心观察的结果”。这是设计点睛的一笔。
总之,课例的设计要由单元导语到全文,再到重点段,注重导语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注重精读课的示范作用。
4.研读教材,找出异同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无论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课文,安排在同一单元,所体现的主旨几乎是相似的。教师在备课时,看到单元导语,就要想到整个单元课文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
但是,因为课文不同,内容不同,每一课的重点段、训练重点等都不同。因此,我们在研讨重点课例后,还要对其他课文进行一番研读,进行一番比较,找出每一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重点句段。如五上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通过研读教材,我们重点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如下表),这样,教师在进行个体实施过程中,就有的放矢了。
5.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人教版教材以不同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个不同的单元,单元内的每一部分内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完善、支撑着单元主题。各部分之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知识性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和连续性,为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备课研讨过程中,对如何使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易错点、易混点,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哪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总之,单元备课,能使教师学会前后连贯地看教材、分析教材,并抓住最重要的任务、最本质的目标。同时,集体备课活动成为组员优选教法、合力攻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提供了机会。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二次单元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单元整体特征更明显,教学效率也更高。
课本的编排体例变了,教学的方式也要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拿到教材后一课一课地备,一课时一课时地设计,把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知识难点落到实处。我们乐于感受知识像细流一般一点一点地流进学生的脑海。这样孤立地进行单篇教学,割舍了课文之间内在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效率高,就应该抓“块”,而不是抓“点”。所谓“块”就是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将本单元课文及资源进行整合,每时每刻都不要脱离单元主题;所谓“点”就是单独的一篇文章,孤立主题与其他资源。
那么,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我们如何把“点”串成线,如何做到“点”与“块”的结合,让学生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体验呢?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备课组,以一个单元为意义板块,寻找可以重组的知识,串珠成线,开展单元整体备课活动。
首先,各备课组树立整体意识,开学初,全组教师集中学习,通读全册教材,结合单元导语,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册的教材特点,纵横联系,明确年段训练重点,探究学期教学目标,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然后,在教学每一单元前,以主题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制定出每个单元的具体目标,并深入到每篇具体的课文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我们构建的单元集体备课操作模式是:

因此,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首先要细细研读导语。从导语中了解单元的主题,明确单元的学习重点,找准“人文”“工具”的结合点或读写语言训练点。
如五年级下学期第二组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认真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单元主题是:怀念和赞美故乡;学习目标:①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②想想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借景物表达或借事情表达)。这就为我们提示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重视,使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当然,单元目标除了在单元导语中有提示外,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的作用还是需要教师去总结、发现的。
3.根据重点,研讨课例
目标明确后,我们就要根据重点目标研讨课例,即选取单元起始课或单元精读课为课例——“每个专题抓住一两篇课文进行精读”。先确定一名主讲教师进行分析,再组织大家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对文章要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理解”、“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深入理解”。
课例的设计要着重考虑整体性,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紧扣单元重点,并能运用于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导语中的训练重点落实到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在研讨课例的过程中,我们探求了几种精读课设计策略:
(1)根据导语内容,形成思路,落实重点
有些导语,明确交代了单元的学习任务,只要逐步完成这些任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达成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在设计时,所有的思路就可以围绕它去设计考虑。
如五下第八单元: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根据导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单元教学板块:①初读课文,了解风情;②品悟特点,揣摩写法;③感情朗读,积累内化;④资料拓展,个性表达。
(2)根据导语内容,设计教法,突破重点
有些导语,看似只强调人文性,但实际上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般的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样的导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予以重视,使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五下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体会感情,走进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在研读单元首篇课文《再见了,亲人》一文后,发现1~3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们把第一自然段作为典型示范,二、三自然段则学法迁移,设计这样的教学板块:
①概括事例: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归纳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具体事项。
②画句悟情:读读所写事例,想—想:大娘哪些行为让你感动?画出有关词句,并说说理由。
③感情朗读:把大娘这一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读出来。
④合理想象:大娘可能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⑤真情表达: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板块,让学生读、悟、想、说,自然而然入情入境,还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起二、三自然段就容易多了。
(3)根据导语内容,找准训练点,重锤重击
我们研讨课例时,往往还抓重点段、重点句进行备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看看哪些句段与单元导语关系最密切(即最能表现单元内容),这些句段就成了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针对这些重点句段设计教法,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
例如,《花钟》一文,教师在读了课文之后,不难发现,第一段就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者开始就交代了“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在这里,单元导语的内容一下子显现出来,并且作者把第一段写得那么美,用了大量的笔墨,大量的比喻句,诗化的语言,特别是分别介绍了各种花开的不同时间。
明确了重点段之后,备课时就要预设让学生重点朗读、理解的段落,进行重点设计:朗读的形式、遍数应多于其他段落,并且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书中都要有新的发现。教师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每一次有目的的读书,由初读课文到理解课文,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到领悟表达方式,随着一遍遍的朗读,达到抓重点段带动全文的教学效果。此时再让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花在什么时间开,开得怎样”写得这么细致,学生自然就会说出是“留心观察的结果”。这是设计点睛的一笔。
总之,课例的设计要由单元导语到全文,再到重点段,注重导语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注重精读课的示范作用。
4.研读教材,找出异同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无论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课文,安排在同一单元,所体现的主旨几乎是相似的。教师在备课时,看到单元导语,就要想到整个单元课文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
但是,因为课文不同,内容不同,每一课的重点段、训练重点等都不同。因此,我们在研讨重点课例后,还要对其他课文进行一番研读,进行一番比较,找出每一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重点句段。如五上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通过研读教材,我们重点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如下表),这样,教师在进行个体实施过程中,就有的放矢了。
5.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人教版教材以不同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个不同的单元,单元内的每一部分内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完善、支撑着单元主题。各部分之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知识性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和连续性,为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备课研讨过程中,对如何使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易错点、易混点,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哪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总之,单元备课,能使教师学会前后连贯地看教材、分析教材,并抓住最重要的任务、最本质的目标。同时,集体备课活动成为组员优选教法、合力攻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提供了机会。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二次单元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单元整体特征更明显,教学效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