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它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实施实践,从本科生导师制的概述、具体落实措施、存在问题及实施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落实措施 存在问题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51-01
一、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本科生在导师的个性化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本科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师生沟通和交流为手段,以本科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四种结合,即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更加关注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二、本科生导师制具体落实措施
(一)用心沟通,多角度了解学员
因沟通而了解,对学员进行有效指导,沟通了解学员是前提。我主要通过四个渠道了解学员情况:1.初步了解——师生见面会。2.基本了解——校园网平台。3.详细了解——调查问卷。4.深入了解——面对面交流。
在对学员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使我对学员指导也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了学员基本情况档案,从而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个性化指导,也使学员深切体会到导师指导时的贴心、关心和用心。
(二)因材施教,全方位指导学员
1.学业辅导。大一新生是最好塑造的,但是若有了不良的倾向,而又没有加强引导,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荒疏的负面影响。开课不久,我鼓励几个学员要多自学、多积累、多思考。为了让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我首先为他们确立了课程主要任务,指导他们制定了课程学习计划,多次为他们的课程大作业指导把关,上机实践课上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课业安排。在我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强调“教员主导,学员主体”的原则,因此,我常鼓励他们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2.心理疏导。学员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出现很大变化,再加上刚入学时的军训,让很多学员身体上吃不消,心理上受不了。这时候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个别学员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对未来一片茫然。我给他们举了很多以前学员努力拼搏的例子,另外与人相处一定要讲究技巧,但正直、诚实、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变。3.生活指导。很多时候,我常把学员当做自己的弟弟看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平日里会经常问到是否有什么需要,可以从外面买过来,或者帮他们接收包裹,提醒他们保重身体,多次去医院看望生病学员,为学员补课等等。这种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拉近了师生距离。我想,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实施大有益处。
(三)三省吾身,促导师不断成长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一天要三次反省自己。当今学者也提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有人认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 反思”。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对导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我常反思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找到解决办法,等等。通过反思,有助于我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方面
1.导师缺乏对学员成长变化的积累意识。虽然经常与学员交流,但没有把事情做细,也就是没有做到将每次交流内容落实到纸上,认真记录,形成学员成长手册。2.导师缺乏对学员深层次的个性化指导。虽然在学业、思想、生活等方面都给予学员关注,但对学员的个性发展、研究,个人潜能,以及依据个性制定相应工作策略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学员方面
1.学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二者间要有默契地配合、互动。而事实上,我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我主动联系,而他们一般是“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2.学员缺乏双向反馈意识。导师制要想有效落实,需要师生间双向反馈,共同进步。而事实上,学员从来没有对我的导师工作提出任何异议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
(一)双向互动,拉近距离
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导师和学员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使导师制的实施成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二)自愿报名,遴选把关
由于个别教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难免力不从心。可以结合教员的具体实际,通过自愿报名,教研室遴选把关,筛选导师。
(三)制定制度,有章可循
制定具体的导师工作制度,编写导师工作手册,明确导师权利和职责,确保开展导师制工作有章可循。
(四)激励机制,促进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助推导师制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年度考核加分,优秀导师评比,等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落实措施 存在问题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51-01
一、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本科生在导师的个性化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本科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本科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师生沟通和交流为手段,以本科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四种结合,即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更加关注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二、本科生导师制具体落实措施
(一)用心沟通,多角度了解学员
因沟通而了解,对学员进行有效指导,沟通了解学员是前提。我主要通过四个渠道了解学员情况:1.初步了解——师生见面会。2.基本了解——校园网平台。3.详细了解——调查问卷。4.深入了解——面对面交流。
在对学员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使我对学员指导也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了学员基本情况档案,从而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个性化指导,也使学员深切体会到导师指导时的贴心、关心和用心。
(二)因材施教,全方位指导学员
1.学业辅导。大一新生是最好塑造的,但是若有了不良的倾向,而又没有加强引导,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荒疏的负面影响。开课不久,我鼓励几个学员要多自学、多积累、多思考。为了让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我首先为他们确立了课程主要任务,指导他们制定了课程学习计划,多次为他们的课程大作业指导把关,上机实践课上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课业安排。在我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强调“教员主导,学员主体”的原则,因此,我常鼓励他们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2.心理疏导。学员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出现很大变化,再加上刚入学时的军训,让很多学员身体上吃不消,心理上受不了。这时候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个别学员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对未来一片茫然。我给他们举了很多以前学员努力拼搏的例子,另外与人相处一定要讲究技巧,但正直、诚实、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变。3.生活指导。很多时候,我常把学员当做自己的弟弟看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平日里会经常问到是否有什么需要,可以从外面买过来,或者帮他们接收包裹,提醒他们保重身体,多次去医院看望生病学员,为学员补课等等。这种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拉近了师生距离。我想,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实施大有益处。
(三)三省吾身,促导师不断成长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一天要三次反省自己。当今学者也提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有人认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 反思”。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对导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我常反思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找到解决办法,等等。通过反思,有助于我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方面
1.导师缺乏对学员成长变化的积累意识。虽然经常与学员交流,但没有把事情做细,也就是没有做到将每次交流内容落实到纸上,认真记录,形成学员成长手册。2.导师缺乏对学员深层次的个性化指导。虽然在学业、思想、生活等方面都给予学员关注,但对学员的个性发展、研究,个人潜能,以及依据个性制定相应工作策略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学员方面
1.学员缺乏主动沟通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二者间要有默契地配合、互动。而事实上,我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我主动联系,而他们一般是“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2.学员缺乏双向反馈意识。导师制要想有效落实,需要师生间双向反馈,共同进步。而事实上,学员从来没有对我的导师工作提出任何异议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
(一)双向互动,拉近距离
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导师和学员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使导师制的实施成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二)自愿报名,遴选把关
由于个别教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难免力不从心。可以结合教员的具体实际,通过自愿报名,教研室遴选把关,筛选导师。
(三)制定制度,有章可循
制定具体的导师工作制度,编写导师工作手册,明确导师权利和职责,确保开展导师制工作有章可循。
(四)激励机制,促进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助推导师制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年度考核加分,优秀导师评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