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该用哪只眼来看你?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究竟该以怎样的视角审视文本,组织师生阅读活动,形成深入持久的“阅读对话”和“课堂对话”,最终理解文本、读懂作者内心呢?我在《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经历了真实的困惑、思考和挣扎。
  
  一、读“他”之境
  
  情景回放1:
  走进课堂,我顺着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学生交流起来。
  师: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的花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点明了他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生:第六段点明了他爱上夹竹桃的原因。“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那么,就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吧。(板书:有韧性)课文哪一段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一致找到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读此段,画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关键词打上着重号。
  (学生自读)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1:作者这样写道:“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我从他用的两个“又”字中感受到夹竹桃开花的持之以恒、生生不息。
  生2:我还从作者写它“悄悄地一声不响”,感受到夹竹桃的默默奉献。
  (学生又在文中相继找到了“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关键词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或想象或朗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师:同学们,课文题为“夹竹桃”,季羡林先生为何用了洋洋洒洒200余字,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浪费笔墨吗?
  生:……
  这堂课教路是清晰的,教学是扎实的,教学流程可谓是顺水推舟、势如破竹。可是,我分明觉得,这课上得不对劲!学生萎靡不振的眼神实在令我沮丧。很明显,课堂流程的顺利推进不能掩盖他们的头脑没有被“点燃”的事实。
  回顾上面的教学对话,我发觉课堂上自己的所有问题和学生的回答都指向同一个对象——“他”(或“它”)。
  教师一共问了3个问题:“季先生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季先生为什么要写院子里这些花?”学生呢,跟着这3个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一问一答,十余个回合,“他”(“它”)字出现了9次之多!唉,这样的课堂,始终围绕着“他”(“它”)打转转,学生和老师难不成就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读“我”之境
  
   情景回放2:
  师:(板书“他一我”“?”)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课文,读出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能读出自己。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是读出了自己。课文学到这里,你有自己的问题吗?
  师:你们看“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反问句,言下之意,跟夹竹桃的韧性比起来。院子里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们就不那么可贵了。把自己摆进去好好想一想。你们就真的完全赞同他的说法吗?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小声嘀咕:“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可是所有的课文都是这么写的!”看来看惯了课文套路的孩子们早憋了一肚子的不赞成呢!稍等了一会。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1:夹竹桃花开三季是没有错,但是文中说它自始至终“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一生显得过于平淡了,没有灿烂辉煌过,挺可惜的。
  师:呵呵,“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能你更欣赏这种经历过灿烂辉煌的人生,是吗?(生1频频点头,更多的手举起来)
  生2:我觉得迎春花很可贵,它总是不畏春寒。第一个为大地带来春天的消息,所以每年我一看到迎春花就感到特别高兴!
  生3:我们学过成语“昙花一现”,我认为昙花也很可贵。它开放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刹那间它将生命的绚烂美到极致,足以令人感动。
  师:太好了!瞬间的美,足以成为生命的永恒。
  生4:夹竹桃的韧性固然可贵,但是我觉得其他一些花的韧性比它更可贵。比如,腊梅在最最寒冷、万物萧条的冬天绽放,不是比夹竹桃更坚强吗?
  (学生自发鼓掌)
  这一刻,我体验到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不难发现,随着“他一我”阅读视角的扭转,课堂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生不知不觉中被推到了阅读前台,面对“你真的完全赞同作者观点吗?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学生无一例外地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我认为”的句式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再也不是一言堂,而在各抒己见。
  可是,难道这样的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吗?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应该停留在这样自说自话、非此即彼、“他”“我”争锋的分裂状态吗?真正意义的课堂对话实现了吗?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经过一番思索,我再次走进了课堂。
  
  三、读“你”之境
  
  情景回放3:
  师:还记得上一节课的“夹竹桃之争”吗?你们不少人勇敢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觉得,季先生对夹竹桃的这份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1:偏爱。
  生2:情有独钟。
  生3:要我说,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师:大家说得都没错,季先生确实对夹竹桃有着特殊的偏爱,那么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
  (课堂里一片寂静,忽有学生小声说:“这要去问季羡林。”)
  师:没错,我们是应该去问问季先生。如有这样的交流机会,你会问他哪几个问题呢?
  生4:我想问季先生,是什么原因让您这样喜爱夹竹桃的?它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5:季先生,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师:大家问得好!可如果我们不能面对面地与季先生对话求得答案。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有的说可以读他的书,有的说可以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
  师:对呀,我们可以通过上网、读书等方式。搜索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季先生的故事,总之,带着我们的问题走近季羡林先生,给“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一个满意的解答。
  两天后,学生“给爱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的命题作业交上来了。
  黄卉语:我上网查找了资料,发现季羡林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原来,季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株“坚忍不拔的夹竹桃”!
  奚玥:季羡林先生说过“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将自己当做一介布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生命就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始终如一、顽强不屈地开 花……所以,他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
  刘念:季羡林先生专攻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夹竹桃的原产地在印度一带,我觉得这也跟他爱上夹竹桃有关。
  深深浅浅,学生们留下了一串串独特的足迹。当他们带着真实的疑问走出课堂,又最终由他们自己给出答案的时候,这样的学习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欣喜地看到,在探究性的阅读中,学生们试着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主动向原本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的作者走过去,直至走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情感、生命里面去。不知不觉问孩子们的阅读视角变了,不再“唯我独尊”,而是一点点地走向“你”、聆听“你”、发现“你”、品味“你”,甚至替换“你”、成为“你”;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对“你”(在此即作者)、对夹竹桃那种特有情愫的新认识。
  于是,孩子们既读懂了夹竹桃,也读懂了季羡林。
  于是,“他”“我”“你”三重的阅读视角不再割裂而制约着彼此。而是水乳交融,使文本阅读成为“他我你”多主体情感共振、思维共生的美妙历程。
  [写在后面]
  这是难忘的一课。
  这是艰难的一课。
  这是追寻的一课。
  我到底在追寻什么呢?我以为,我的探索和实践是在寻求“‘他’‘我’‘你’三重阅读视角的融合”。
  我们通常所见的阅读视角,往往是“他式阅读”“我式阅读”。“他式阅读”的特点是:“就文本读文本”,一味关注“他(它)”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最致命的问题是“他向性”的视角常常无法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对话活动,导致学生个性思维瘫痪怠工。而“我式阅读”强调让学生“就文本读自己”,凸显学生的“在场感”,致力于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高度重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与个性情绪的激发,常常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站到作者的对立面否定、批判、颠覆作者的观点。
  然而,不难发现,无论是“他式阅读”还是“我式阅读”,都似乎游走在阅读的两极,不能成为阅读的全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有必要调整文本阅读视角,实现“他”“我”与“你”三重阅读视角的融合,从而走向真实而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把“我在”的积极性点燃起来
  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确实,阅读应该是自由的,是自我的探索和发现。只有“我在”的阅读才是真阅读。就某种意义而言,“读者就是作者”,所以,我向学生提出要“读出自己”。课堂上,当学生的脑海里跳出越来越多的“?”,当越来越多“我要问”“我想说”“我想的不一样”的声音次第响起时,我们可以确定,作为阅读主体的“我”被唤醒了、点燃了,文本阅读实现了第一步跨越。
  作为教师,课堂上要尽全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充满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联系文本就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二、把“他我你”的视角融合起来
  然而,仅仅站在“我”的阅读视角,也还是不够的。那样,文本的阅读就又可能走向另一个误区,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于漪老师告诉我们:“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经典之作,必有丰富的内涵,必有作者独特的过人见解,如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难以领悟文中的真谛。”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我”的阅读体验中走出来,实现“他——我——你”三重阅读视角的连接与圆融,让学生将“我”的世界敞开,再次与作者心灵对话,从而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通透理解文本的目标。
  那么,怎样实现“他我你”三重视角的融合呢?我努力带领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文本阅读空间,在自主、探究、多元文本介入的阅读中交流对话,有时通过查找资料,观照文本的外部空间,即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色等有关信息,把原本零散的经验组织起来,从而令文本特定语词背后的事件、情感浮出水面;有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感受与作者贴近、呼应,促进学生与作者内心世界的融合,能“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心”。
  于是,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们课前一起走近这个“你”。充分了解杏林子的经历遭遇,了解她的病痛和顽强。然后再去读这篇承载着她的生命思考、生命情意的短小文字,继而体悟她对生命的理解:“脆弱而顽强”“偶然而执着”“独一无二的永恒美丽”,因为生活接轨、心灵相通,孩子们真正读懂了课文,寻找到了文本的本来意义。
  于是,我们读完冯骥才的《快手刘》,又去读他的《苏七块》《刷子李》,此外还广泛了解他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我们融入了充满文化责任感的“你”的生命与情感的世界,深入把握了文意,甚至重塑了对“小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培育了文化传承与关怀的意识……
  融合“他我你”三重阅读视角,聆听作者内心的声音,我们走在对文本精准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意真切的把握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是可喜的,他们从“满足于知道答案”走向了“勇敢提出问题”,从“一味关注文本”走向了“关注作者内心”,从“吸收获取知识”走向了“运用知识和方法”,于是,“他我你”三重阅读视角融合的课堂,赋予了孩子们更多阅读的智慧和策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基于这一现实,本文构建包含人工智能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稳态分析的结果
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其发展意义在于通过产业的带动来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某风洞试验基地各试验外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区域,受多种条件制约,不宜采用集中式数据库,任务下达与数据上报采用手动分发与汇总,数据的时效性及完整性存在严重问题;分布式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成长和从企业到政府管理的不断提升,中国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从“管理移植”或“管理嫁接”到“管理创新”,也就是从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理
学界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有两个基本向度,一个向度是对马克思在该著作中关于意识和现实关系的讨论,另一个向度是对该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生产方式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分析习题的视角集中在习题功能、算法、教学设计上,而且囿于课前分析,极少课后反思。也就是在习题分析中预成式思维占主导地位,缺乏系统分析的应有视角。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