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未嫁为什么叫“待字闺中”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e15807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待字闺中”一词的由来,与古代人取名字的礼俗有关系。
  现代人一般只有一个比较正规的大名,而在古代,人们取名字要更加讲究:出生三个月后要由父亲为孩子取名,作为幼年时对他(她)的称呼。到成年后,还要在名之外取一个庄重、正规的别称——“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结发加冠仪式,代表成年,要取一个“字”作为别称;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也要取“字”作为别称。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经成年了,标志着到了嫁人的年龄了,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那么女孩未嫁也就叫做“待字闺中”了。
其他文献
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尤其是冕,它是作为吉服(即祭祀时穿戴的服饰)的特殊冠式,因此遂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表黑色,里面朱色,由“冠”与“延”组成。冕顶有一块长方板,称为“延”,形状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前低于后约一寸,有前倾之势,以示俯伏谦逊。延的前后悬挂珠玉串饰,以五彩丝线编织为藻,藻上穿以玉珠,一串玉珠叫做一旒,穿戴时各按等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