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16
摘 要 目的:分析成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方法:以ICD-10为诊断依据,WHO-DASⅡ为残疾程度评定标准,对申请成人精神残疾评定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残疾等级评定。依致残原因、残疾程度、年龄别不同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预防和治疗建议。结果:本组患者428例,男58.41%;女41.59%。平均年龄(43.10±12.06)岁;众数(Mode)40岁;女性平均年龄略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患者各年龄段人群分布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致残疾病有10类,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原因(83.18%);残疾程度以1、2级为主,其中2级残疾65.42%。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最主要的疾病,为减少和减轻精神残疾,需要加强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加强患者的社会功能训练。加强社会心理卫生教育,注重对痴呆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
关键词 精神残疾 致残原因 残疾程度 防治建议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精神残疾患者重新评定及更换残疾证的工作,我院作为广州市残疾评定机构之一,对广州市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残疾评定。本文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申请评残的428例患者的資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全部资料来自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申请精神残疾评定的患者428例,男250例,女178例。对象为精神障碍持续1年以上未痊愈者,且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方法:⑴残疾程度评定: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依据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患者病历记录或其他书面记录,以及对患者观察检查等,获取资料后,依据WHO-DASⅡ(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评定分值,然后进行精神残疾程度的分级。①精神残疾1级:WHO-DASⅡ值≥116分,适应程度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他人监护。②精神残疾2级:WHO-DASⅡ值106~115分,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③精神残疾3级:WHO-DASⅡ值96~105分,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他人照料。④精神残疾4级:WHO-DASⅡ值52~95分。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他人照料。⑵残疾原因:精神残疾的原因参照ICD-10的标准。临床常见病因分为:痴呆、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行为综合征、人格障碍、孤独症、癫痫、其他、原因不明。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评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本组患者428例,男250例(58.41%);女178例(41.59%)。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43.10±12.06)岁;众数(Mode)4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2.19±11.54)岁;女性平均年龄(44.48±12.68)岁,女性平均年龄略高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t=1.936,P=0.054)。在各年龄组分布中中年及壮年占比例较高,31~50岁60.28%。男女两组患者各年龄段人群分布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07,P=0.17)。见表1。
致残原因与精神残疾患者的年龄别分布关系:本组致残原因有十大类,分类标准中的妄想性障碍、行为综合征、孤独症、癫痫、原因不明五类诊断缺如。值得一提的是本组病例中有11例患者被诊断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归入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另外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中有7例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各种致残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病例的83.18%;其年龄分布也是以31~50岁最多(226例),占精神分裂症组的63.48%(356例)。见表2。
讨 论
本资料显示,各种精神疾患均可导致精神残疾,然而其致残的严重程度、年龄段各有一定的差异,临床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精神疾患、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段制定详细的治疗和康复计划,以避免和减轻精神残疾的发生,这才有利于以最小的医疗投入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1982年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12.69‰,至1993年7个地区调查已上升到13.47‰[1]。在两次调查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均居首位。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其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本资料显示428例患者精神分裂症83.18%,病例中大部分为重度残疾,提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残疾的最主要致残原因,且易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故此提高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诊断率,及时有效的控制精神症状,使患者能得到彻底的缓解,以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愈率。疾病后期应加强康复训练以及出院后的社会功能训练,以此减轻、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2,3]。
19例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57.89%),癫痫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研究发现,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与发作起源于内侧颞叶结构的患者关系更为密切;癫痫发作控制较差的患者,即难治性病例,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故此癫痫的正确诊断与分类是进行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临床上还要从积极控制癫痫发作频度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4]。
饮酒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普遍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如今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指出酒精的有害性使用在全球都是对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资料中酒精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物质。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限制酒的销售与供应,积极宣传酒精“有害使用”的危害性,早期干预和纠正酒精的滥用,及时控制和治疗酒精对人体产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9.
2 高文涛.516例精神障碍患者评残结果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2):185-186.
3 陈曦,黄东锋,林爱华,等.广东省成人精神残疾主要致残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38-941.
4 周树舜.癫痫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73.
摘 要 目的:分析成人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方法:以ICD-10为诊断依据,WHO-DASⅡ为残疾程度评定标准,对申请成人精神残疾评定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残疾等级评定。依致残原因、残疾程度、年龄别不同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预防和治疗建议。结果:本组患者428例,男58.41%;女41.59%。平均年龄(43.10±12.06)岁;众数(Mode)40岁;女性平均年龄略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患者各年龄段人群分布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致残疾病有10类,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原因(83.18%);残疾程度以1、2级为主,其中2级残疾65.42%。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最主要的疾病,为减少和减轻精神残疾,需要加强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加强患者的社会功能训练。加强社会心理卫生教育,注重对痴呆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防治。
关键词 精神残疾 致残原因 残疾程度 防治建议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精神残疾患者重新评定及更换残疾证的工作,我院作为广州市残疾评定机构之一,对广州市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残疾评定。本文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申请评残的428例患者的資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全部资料来自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申请精神残疾评定的患者428例,男250例,女178例。对象为精神障碍持续1年以上未痊愈者,且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方法:⑴残疾程度评定:经过培训的临床医生依据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患者病历记录或其他书面记录,以及对患者观察检查等,获取资料后,依据WHO-DASⅡ(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评定分值,然后进行精神残疾程度的分级。①精神残疾1级:WHO-DASⅡ值≥116分,适应程度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他人监护。②精神残疾2级:WHO-DASⅡ值106~115分,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③精神残疾3级:WHO-DASⅡ值96~105分,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他人照料。④精神残疾4级:WHO-DASⅡ值52~95分。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他人照料。⑵残疾原因:精神残疾的原因参照ICD-10的标准。临床常见病因分为:痴呆、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行为综合征、人格障碍、孤独症、癫痫、其他、原因不明。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评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本组患者428例,男250例(58.41%);女178例(41.59%)。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43.10±12.06)岁;众数(Mode)4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2.19±11.54)岁;女性平均年龄(44.48±12.68)岁,女性平均年龄略高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t=1.936,P=0.054)。在各年龄组分布中中年及壮年占比例较高,31~50岁60.28%。男女两组患者各年龄段人群分布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07,P=0.17)。见表1。
致残原因与精神残疾患者的年龄别分布关系:本组致残原因有十大类,分类标准中的妄想性障碍、行为综合征、孤独症、癫痫、原因不明五类诊断缺如。值得一提的是本组病例中有11例患者被诊断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归入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另外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中有7例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各种致残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病例的83.18%;其年龄分布也是以31~50岁最多(226例),占精神分裂症组的63.48%(356例)。见表2。
讨 论
本资料显示,各种精神疾患均可导致精神残疾,然而其致残的严重程度、年龄段各有一定的差异,临床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精神疾患、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段制定详细的治疗和康复计划,以避免和减轻精神残疾的发生,这才有利于以最小的医疗投入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我国1982年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12.69‰,至1993年7个地区调查已上升到13.47‰[1]。在两次调查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均居首位。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其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本资料显示428例患者精神分裂症83.18%,病例中大部分为重度残疾,提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残疾的最主要致残原因,且易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故此提高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和诊断率,及时有效的控制精神症状,使患者能得到彻底的缓解,以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愈率。疾病后期应加强康复训练以及出院后的社会功能训练,以此减轻、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2,3]。
19例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57.89%),癫痫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研究发现,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与发作起源于内侧颞叶结构的患者关系更为密切;癫痫发作控制较差的患者,即难治性病例,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故此癫痫的正确诊断与分类是进行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临床上还要从积极控制癫痫发作频度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4]。
饮酒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普遍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如今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指出酒精的有害性使用在全球都是对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资料中酒精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最主要的物质。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限制酒的销售与供应,积极宣传酒精“有害使用”的危害性,早期干预和纠正酒精的滥用,及时控制和治疗酒精对人体产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9.
2 高文涛.516例精神障碍患者评残结果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2):185-186.
3 陈曦,黄东锋,林爱华,等.广东省成人精神残疾主要致残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38-941.
4 周树舜.癫痫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