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明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剖析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论述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对策:如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教育,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确保农村体育稳步发展,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等。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244-01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农村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 新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的变动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一方面经济分化及社会成员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与以往的政治关系一起为农村急剧形成的社会分层提供了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也造就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江浙发达地区的农村,从经济基础、个人意识到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已经变成一个开放性城乡融合的社会,体育发展很快,体育设施条件甚至超过了城市社区。如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张江镇,到目前为止,各村、居委会已建成健身点45个,健身苑1个,健身房15个,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配备各类健身器材300余件,该镇已有30多支体育团队。[1]然而,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滞后,农村体育基本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些地区,农民早有健康需求,但客观条件迟迟不能跟进,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也有的地区,农民体质健康状况欠佳,却未意识到对锻炼的需求。
1.2 缺乏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投资兴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有些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使得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限于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这大大阻碍了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在多次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军人回到家乡后,坚持了体育锻炼,但是因为没有场地、器材的原因,锻炼的内容往往限于跑步等单人项目。[2]还有一小部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并想要参与体育锻炼,设施的严重匮乏也扼杀了他们的动机,阻碍了他们锻炼的脚步。
1.3 村庄重组引发新矛盾
首先,从管理机制看,村庄重组带来了乡镇机构的改革。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
其次,重组后村庄公共资源的流动性、共享性不够明显,致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尚未形成顺畅的资源流转机制。重组后村庄经济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原先村庄地域的边界,往往成为新的难以逾越的地域界限。
第三,由于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发的村庄内部矛盾接踵而来。重组后村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协调村庄体育资源的产权关系,特别是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村庄社会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同村村民不同待遇的问题,这使得村民产生不公平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加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于新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
2 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对策
2.1 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教育。
体育职能部门要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媒体或组织专家讲演团,向农民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要重视农村基层领导和体育骨干的影响示范作用,带动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投资健康的观念,使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需要。
2.2 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确保农村体育稳步发展
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状况。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成果来看,应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格局。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入向倾斜的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入要更多在宏观环境上,基础设施上进行供给。第二,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添砖加瓦。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
2.3 挖掘和创新农村特色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
农村特色体育,是指农民为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挥资源潜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所公认的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我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如放风筝、舞龙、龙舟、扭秧歌、抢花炮、条火绳等,但很多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日渐消失。因此,为了推动新农村体育发展,应该深入挖掘和开发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使一些濒临消失的体育文化活动重新焕发活力。
2.4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民政部最新统计表明,全国有近百万个行政村和400多万个自然村,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中,党员比例为70%,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40岁。最近几年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做起村官,使整个农村基层组织有了质的飞跃,如何发挥村支两委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2.5 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
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九五”以来,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借助已普及的中、小学的软硬件力量,让农村学校资源在开展农民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是目前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体育的捷径。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双向结合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使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对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李会增,张献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9:18~22.
[2] 李国胜.我国全民性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州学刊,2006,9:151.
[3] 田海军,饶平.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中的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72.
[4] 曹申义,张美新.让农民工健身融入城市社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 何平贵.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27.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244-01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是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农村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 新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的变动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一方面经济分化及社会成员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与以往的政治关系一起为农村急剧形成的社会分层提供了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也造就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江浙发达地区的农村,从经济基础、个人意识到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已经变成一个开放性城乡融合的社会,体育发展很快,体育设施条件甚至超过了城市社区。如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张江镇,到目前为止,各村、居委会已建成健身点45个,健身苑1个,健身房15个,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配备各类健身器材300余件,该镇已有30多支体育团队。[1]然而,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滞后,农村体育基本无人问津的状态。有些地区,农民早有健康需求,但客观条件迟迟不能跟进,需求难以得到基本满足;也有的地区,农民体质健康状况欠佳,却未意识到对锻炼的需求。
1.2 缺乏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投资兴建了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但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有些场馆的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使得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限于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这大大阻碍了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在多次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军人回到家乡后,坚持了体育锻炼,但是因为没有场地、器材的原因,锻炼的内容往往限于跑步等单人项目。[2]还有一小部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并想要参与体育锻炼,设施的严重匮乏也扼杀了他们的动机,阻碍了他们锻炼的脚步。
1.3 村庄重组引发新矛盾
首先,从管理机制看,村庄重组带来了乡镇机构的改革。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
其次,重组后村庄公共资源的流动性、共享性不够明显,致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尚未形成顺畅的资源流转机制。重组后村庄经济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原先村庄地域的边界,往往成为新的难以逾越的地域界限。
第三,由于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发的村庄内部矛盾接踵而来。重组后村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协调村庄体育资源的产权关系,特别是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村庄社会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同村村民不同待遇的问题,这使得村民产生不公平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加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于新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
2 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对策
2.1 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教育。
体育职能部门要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媒体或组织专家讲演团,向农民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要重视农村基层领导和体育骨干的影响示范作用,带动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投资健康的观念,使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需要。
2.2 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确保农村体育稳步发展
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状况。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成果来看,应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格局。第一,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投入向倾斜的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入要更多在宏观环境上,基础设施上进行供给。第二,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添砖加瓦。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
2.3 挖掘和创新农村特色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
农村特色体育,是指农民为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发挥资源潜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所公认的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我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如放风筝、舞龙、龙舟、扭秧歌、抢花炮、条火绳等,但很多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日渐消失。因此,为了推动新农村体育发展,应该深入挖掘和开发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使一些濒临消失的体育文化活动重新焕发活力。
2.4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民政部最新统计表明,全国有近百万个行政村和400多万个自然村,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中,党员比例为70%,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40岁。最近几年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做起村官,使整个农村基层组织有了质的飞跃,如何发挥村支两委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2.5 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
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九五”以来,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借助已普及的中、小学的软硬件力量,让农村学校资源在开展农民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是目前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体育的捷径。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双向结合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使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对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李会增,张献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9:18~22.
[2] 李国胜.我国全民性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州学刊,2006,9:151.
[3] 田海军,饶平.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体育中的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72.
[4] 曹申义,张美新.让农民工健身融入城市社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
[5] 何平贵.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