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辐射与流场耦合对火星进入热环境影响

来源 :宇航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h79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火星大气物理化学模型,求解带辐射源项的三维热化学非平衡N-S方程,对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进入过程中的高温流场和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气体辐射与非平衡流场耦合效应对流场和热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流场热化学非平衡效应显著,CO2气体发生大规模离解,高度低至28.5 km仍存在热力学非平衡效应;2)热力学与化学非平衡效应的影响均与表面催化特性相关,完全催化热流要高于完全非催化热流50%以上;3)高温流场中的CO组分会产生较强的气体辐射加热,辐射热流与对流热流的比值为15% ~45%,靠近肩部区域比值最大;4)气体辐射对非平衡流场的冷却效应使激波脱体距离减小;与非耦合方法相比,采用耦合方法得到的辐射热流降低约12% ~25%.
其他文献
针对月球探测器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分析耗时和结构参数不确定性影响问题,提出了考虑结构参数不确定性的月球探测器结构快速优化框架.优化框架基于多域子结构运动综合方法,建立了月球探测器结构多域子结构模型,实现了模型规模的降低,提高了模型分析效率;基于区间场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了结构参数不确定性模型,并开展了探测器结构参数区间灵敏度分析;基于区间可能度理论实现了不确定性优化问题的转换.通过两个优化算例进行方法验证,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的结构优化框架,可以明显提高结构优化效率;通过与确定性优化结果对比,验证
针对零推进剂姿态机动约束耦合,导致规划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约束评价启发式的差分进化算法.基于零推进剂姿态机动约束分析,在规划空间中建立约束评价函数,对航天器约束和控制力矩陀螺约束进行解耦分类处理.设计基于约束评价函数的启发式策略,用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种群变异,主动控制规划进程,引导零推进剂姿态机动规划序列满足多种约束,得到安全的姿态机动路径和控制力矩陀螺框架角路径.最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实现航天器零推进剂姿态机动规划.
针对深空探测采样返回高精度起旋分离,实现返回器再入大气姿态稳定的需求.在自主研发的被动式起旋分离机构的基础上,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返回器起旋分离ADAMS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开展起旋分离过程综合敏度分析、敏感参数偏差耦合分析以及覆盖性分析研究,以此评估多参数偏差对返回器初始分离姿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回转轴偏差和返回器横向质心偏差对返回器起旋分离姿态影响最为明显;合理配置动力回转轴及返回器横向质心位置有助于改善初始分离姿态;经多参数偏差覆盖性分析,验证了起旋分离各项指标的符合性.为深空
针对不规则小行星表面附着任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邻域搜索的可达区生成方法.首先,建立了可达区数学模型,并采用质心距映射函数对非定点附着的终端位置约束进行了处理.在此基础上,将可达区的优化问题转化为附着基准点计算、边界起始点计算和边界点搜索三个子问题.针对附着基准点与边界起始点,分别通过最小燃耗轨迹优化与极限燃耗轨迹优化求解;针对边界点,设计了导向式动态邻域搜索方法,将复杂的非定点着陆优化问题简化为定点着陆燃耗优化与边界插值.最后,以小行星433 Eros为对象,对所提出的可达区生成方法进行了仿真.结果
为了在航天器的多脉冲交会制导过程中寻找推力器的最佳工作时间以实现燃料消耗最优,基于模型预测与反演制导控制,提出了燃料消耗的遗传寻优方法.该方法根据轨控速度总量设计遗传个体的适应度函数;以推力器在一个控制周期中是否工作设置基因位的0-1状态,构造二进制编码形式的遗传个体;以等距稀疏控制的启发式方法生成初始种群;采用罚函数实现工程约束;通过选择淘汰、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的迭代,实现制导时长、控制周期确定情况下,多脉冲空间交会制导的燃料消耗寻优.仿真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寻优得到的推力器工作模式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可
针对航天员在地球表面进行微重力环境中操作训练时微重力环境模拟作业训练机器人存在的碰撞力反馈控制问题,建立碰撞力反馈模型、提出单个柔索驱动单元控制策略和机器人系统碰撞力反馈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碰撞力反馈模型和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该模型和控制策略可以实现机器人碰撞力反馈,且具有计算量小、实时性好、不需要额外增加传感器等优势;结合提出的柔索驱动单元复合控制策略和机器人系统碰撞力反馈控制策略进行机器人碰撞力反馈控制实验,提高机器人控制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结果表明,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柔索
综合文献及作者实践,介绍了离子液体静电喷雾推力器(ILET)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从ILET工作过程数值分析研究、结构研究、性能测试及束流诊断三方面总结了离子液体静电喷雾推力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和评述了数值模拟技术、高精度制造与装配、微功率高压电源、推力器性能测试等推力器研制过程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困难.最后针对离子液体静电喷雾推力器技术和未来应用,给出了相关认识和建议.
分析了宽温域(-70℃ ~70℃)、泛加载速率(2~200 mm/min)条件下丁羟基固体推进剂的拉伸特性,获得了温度、应变率依赖的推进剂破坏包络;进一步采用循环载荷模拟空基反复巡航加载历史,研究了推进剂在服役环境中的破坏包络演化.结果表明:丁羟基固体推进剂的破坏包络满足平移原理,随着加载速率增大,破坏包络面向高温区平移,导致低温可靠性显著降低;经历循环载荷后,破坏包络整体向小断裂延伸率方向下移,导致可靠发射区域显著减小.研究结论将为复杂条件下的发动机设计及其贮存期可靠性分析提供支撑.
针对飞行器空天往返、多次使用的发展需求,以2D-C/SiC材料为对象,选择开放大气模拟环境、800℃温度条件开展了常/高温拉伸试验、以及常温→高温→降温循环变化历程下拉-拉疲劳的耦合试验,得到不同的力学性能规律,分析了影响材料表面涂层完整性的控制因素及转化点.表明C/SiC材料具有优良的高温静态持续强度性能,但在常-高温循环变化历程下的疲劳性能明显衰减.采用剩余刚度衰减模型,提出了力-热-氧耦合时考虑常-高温循环历程影响因素、以及氧化尺寸效应影响的疲劳剩余性能评估方法.
研究了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员在搬运物体时的运动规律,将搬运物体的过程进行了分类.结合传统的六段加减速算法,对每种情况下的肌肉激活度进行了规划,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上肢骨骼肌模型,实现了目标物体的速度规划.将动态加速度约束转变为静态肌肉激活度约束,提出了一种在动态加速度约束下基于肌肉激活度规划的速度规划算法.用Matlab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与其他的速度规划算法相比,提出的算法所规划的肌肉激活度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提高了航天员的训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