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高昌回鹘弥勒信仰考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其他文献
当前司法实践中关于网络诈骗犯罪中帮助取款行为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体现为同一案件公诉机关与审判机关分歧严重,以及司法判决中同案异判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裁判文书的文本分析可知,司法机关认定争议主要体现在对网络诈骗帮助取款行为罪名的认定,以及关于共同犯罪相关法条的解读上.厘清罪名认定的重点在于帮助行为本身主观“明知”要素的明确,以及帮助行为对于诈骗犯罪成立是否具有关键影响,进而明确自然人帮助取款行为构成诈骗罪共犯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合理界限.应避免机械性地适用《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解释
本文分析有部论师时间观,通过有部论师对于时间的错置,正反论证,取消时间的指向性,阐明时间是众生业力的凝定的结果;时间构成众生觉知基底的形式,是连接世俗有与缘起空的中枢.在佛教证悟的体验中,时间既是觉悟者跃入永恒空性世界的刹那,同时也意味着对世俗世界中生命永恒的观照与救赎.
大数据背景下“套路贷”案件具有犯罪行为精准化,被害群体防范意识弱,年龄年轻化,犯罪集团隐蔽性强,呈现专业化组织化趋势,犯罪遗留的数据证据丰富等新特点,侦查过程中极易陷入侦查取证困难、追赃难度大,涉案人数多,初查困难,信息库之间存在壁垒等困境.解决这类案件侦查困境的对策是:重视大数据在侦查上的运用,建立大数据技术应用平台,加强舆情监测,梳理犯罪网络关系,建立多警联动机制,形成打防结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