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地图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它不仅是地理学科重要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初中地理学科长期处于“副科”地位,学生平时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对地图的重要意义更是不放在心上。教师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但是当看到学生每次考前面对大量地图知识不知从何下手复习时,又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经过不断摸索,我在地图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较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地图学习的兴趣
  在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时,我就告诉学生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我们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我们要和地图交朋友,要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就专门安排了《地图》一节的内容,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地理,使用地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是这样引入这节新课的,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台湾岛地图”,问:“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开展读图比赛,看哪一组观察细致,获取的信息多且准确,哪一组就取得胜利,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这个课堂环节,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而且直接让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初步形成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对那些从来没有用过地图的学生来说,也帮助他们树立了使用地图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培养运用地图学习的习惯
  元认知理论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即读图、识图、析图、填图、绘图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及解读各类图表,选择合理高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上课时力争每节课都使用教材、地图册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地图教学资源,以图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把所学知识都落实在地图上,建立起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三、培养地图学习能力
  地图学习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地图这一载体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地图学习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呢?
  1 读图、识图。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教学生有步骤地阅读地图。
  首先,看地图的标题。地图标题表明了地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最后,看地图内容。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一节时,课本上并没有关于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文字描述,但是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8.23“欧洲西部的地形”,知道本区主要的平原、山脉等地形区,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
  2 图文转化。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图文转化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地理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一一落实在地图上,也能通过地图默述课文内容,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样的读图训练,能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地图;而在读图时脑海中又呈现出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课文内容。
  3 构建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理地图训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读图、识图、析图练习之后,我要求学生闭上双眼,身体坐正,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然后提问一系列问题,如“亚洲都濒临哪些大洋?印度洋都被哪些大洲所包围?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和准确,为以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教师要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图学习习惯和地图学习能力,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其他文献
燃油计量振荡是发动机推力震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燃油计量振荡故障原因多、难以诊断的问题,首先建立燃油计量振荡故障树;然后通过研究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的转换方法,建立
内蒙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于1985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建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院所作出的陈述。对于当事人陈述的证据定位问题,证据法理论中始终未能科学地加以阐释。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始终将当事人陈述
建党九十年来,根据执政主体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北洋政府时期的反叛与革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对抗、合作与替代,新中国成立后的执
中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在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主要体现在:从结盟转向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从对抗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应服务于生活,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立足教师实际、教材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具有较强操
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一、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  1.以史导论,史论结合。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学习基本规律。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广泛搜集史料,
高中地理涉及知识面广、跨度大,包含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由于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繁多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工具,因此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  高效率的预习既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目前徐州市提出的“学讲计划”目标但是,由于目前学生在地理学科的预
方向问题比较抽象,且方向问题的一些地理信息比较隐敝,常常使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難点和易错点。因此,如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隐含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直观化,使问题化难为易,掌握解题方法至关重要,其中作辅助图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下面是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做法。  一、平移法  例一:图1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1)图1中,指向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