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出现过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迅速上扬。政府果断作出了系列控制部分投资过热的决策,但目前投资发展仍居高不下,这进一步表明遏制投资增长必须下猛药——
投资过热,狼真的来了
投资过热,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即社会总需求过量增长,超过了总供给增加的可能。
笔者手头上,有张去年开工的中国“第一高楼”工程单:2月21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沉寂5年之后正式复工,为保住“世界第一”的桂冠,工程把规划高度从466米抬升到492米;4月30日,屈居“全国第二高楼”的大连国贸中心大厦奠基兴建;6月30日,被称为“广西第一高楼”的地王国际商会中心破土动工;9月10日,北京第一高楼——249.9米高的银泰中心正式动工兴建,总投资达40亿元人民币;10月6日上午,沈阳市的“一号工程”——东北世贸广场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破土动工。这一高度达300多米的建筑建成后,将成为 “东北第一厦”……
各地热火朝天建“第一高楼”,在向世界高度逼近之时,也把中国投资逼向狂热。
有资料显示,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新高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再创新高,同比增长了43%。虽然从去年开始,有关部门就一再提醒,部分地区及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依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年底,全国至少将形成3.3亿吨钢的生产能力,而钢需求量预计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
电解铝目前在建能力有310万吨,2005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万吨以上,超过市场预计需求近一倍。原料氧化铝的价格从2002年年底开始,已经上涨了近八成;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了133%。汽车的生产也在以超常的速度增长,每年增产100万辆左右,在建拟建规模近千万辆。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100%的竟有16个。
盲目重复建设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造成资金和资源配置上的巨大浪费。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势必导致这些行业和相关企业经营困难,银行呆账进一步增加,并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下岗失业。到那时,局部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全局问题,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热浪陡升,问题出在哪里
从冷到热,通常需要一段艰难的预热过程。是谁为其预热?
——缺乏正确的投资观。很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提拔,只看GDP、招商引资指标,在追求业绩的心态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出现偏差,项目成了“长官意志”的“首长项目”。加上经济发展思路又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间相互攀比,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使得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低效率投资作祟。在1994年预言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克鲁格曼说过,亚洲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投资的低效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当前我国投资的外延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扣除投资价格指数的影响,2003年我国投资实际增长速度与1992年接近,高于1994年投资实际增长20%的水平。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和投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从地区结构看,投资向东、中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仍在继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虽也较快,但在全国的比重仍在下降。在行业结构方面,农业投资仅增长4.7%,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农业投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代表高能耗工业的冶金、有色金属等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则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投资结构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投资发展本身惯性的结果。如脱缰野马的投资,即使刹住了车,仍还有一个向前冲的惯性,由于2003年以来投资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一些投资者存在着对投资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和土地政策变化的担忧,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火上浇油地助长了当前的投资。
虚假的繁荣,后患无穷
新一轮投资热已让我们付出了高昂代价:
——加剧了生产要素紧张。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拉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增长,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电4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生产原煤33526万吨,同比增长14.4%;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也保持了8.7%的较快增长速度,但能源供应和运输仍较紧张。我国大部分省区市去年出现的拉闸限电今年仍未改变,许多电厂、钢厂“等米下锅”,交通运输能力的瓶颈制约作用也进一步显现。此外,由于对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强劲,一季度外贸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出现了贸易逆差。
——恶化了经济结构矛盾。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过热,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去年的情况看,大量投资集中到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低端的一些行业,而高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看,投资的增速比消费快近44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了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了78.6%,这种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加剧三次产业结构的扭曲。
——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投机需求的加剧,使得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去年上涨8.1%的基础上,带动了今年一季度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前两个月同比又上涨15.1%。部分投资品价格超过历史最高价位,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与受粮食价格推动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叠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扩大了投资运行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一方面,贷款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投资的高增长;另一方面,投资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大。
遏制投资,应下猛药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去年年底以来,为什么政府三令五申、央行出台一个又一个的货币政策,对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就是不见成效?是宏观经济政策失灵,还是现实经济环境有了新变化?用传统的方式、老的思路能够解决目前国内投资过热的问题吗?如果不能,新的办法与思路又在哪里?
——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对遏制投资过度增长,要上下一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调控和引导,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
——要强化信贷监管。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跟货币信贷过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在几个增长较快的行业里,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因此,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
——要加强用地改革。继续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推进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建立土地收购、储备、转让机制,使土地供应真正走向公开、透明。国家作为公共土地资源的管理者,一定要控制总量,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规范分配使用;实行统一征地,严禁乱占耕地;建立征地调节资金等。
——要鼓励和引导投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已经出台及正在采取的包括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发布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税制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做到令行禁止。
——要加强煤电油运调节。将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需求坚决压下来,确保人民生活、重点部位和重点企业之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生产和加工计划,根据需要适时组织进口,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同时,必须抓紧制定煤电油运应急预案,避免因供给中断引发秩序紊乱。
投资过热,狼真的来了
投资过热,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即社会总需求过量增长,超过了总供给增加的可能。
笔者手头上,有张去年开工的中国“第一高楼”工程单:2月21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沉寂5年之后正式复工,为保住“世界第一”的桂冠,工程把规划高度从466米抬升到492米;4月30日,屈居“全国第二高楼”的大连国贸中心大厦奠基兴建;6月30日,被称为“广西第一高楼”的地王国际商会中心破土动工;9月10日,北京第一高楼——249.9米高的银泰中心正式动工兴建,总投资达40亿元人民币;10月6日上午,沈阳市的“一号工程”——东北世贸广场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破土动工。这一高度达300多米的建筑建成后,将成为 “东北第一厦”……
各地热火朝天建“第一高楼”,在向世界高度逼近之时,也把中国投资逼向狂热。
有资料显示,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新高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再创新高,同比增长了43%。虽然从去年开始,有关部门就一再提醒,部分地区及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存在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依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目前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年底,全国至少将形成3.3亿吨钢的生产能力,而钢需求量预计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
电解铝目前在建能力有310万吨,2005年产能预计达到1000万吨以上,超过市场预计需求近一倍。原料氧化铝的价格从2002年年底开始,已经上涨了近八成;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了133%。汽车的生产也在以超常的速度增长,每年增产100万辆左右,在建拟建规模近千万辆。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投资增幅超过100%的竟有16个。
盲目重复建设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造成资金和资源配置上的巨大浪费。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势必导致这些行业和相关企业经营困难,银行呆账进一步增加,并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下岗失业。到那时,局部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全局问题,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热浪陡升,问题出在哪里
从冷到热,通常需要一段艰难的预热过程。是谁为其预热?
——缺乏正确的投资观。很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提拔,只看GDP、招商引资指标,在追求业绩的心态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出现偏差,项目成了“长官意志”的“首长项目”。加上经济发展思路又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间相互攀比,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使得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低效率投资作祟。在1994年预言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克鲁格曼说过,亚洲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投资的低效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当前我国投资的外延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扣除投资价格指数的影响,2003年我国投资实际增长速度与1992年接近,高于1994年投资实际增长20%的水平。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和投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从地区结构看,投资向东、中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仍在继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虽也较快,但在全国的比重仍在下降。在行业结构方面,农业投资仅增长4.7%,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农业投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代表高能耗工业的冶金、有色金属等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则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投资结构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投资发展本身惯性的结果。如脱缰野马的投资,即使刹住了车,仍还有一个向前冲的惯性,由于2003年以来投资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一些投资者存在着对投资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和土地政策变化的担忧,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火上浇油地助长了当前的投资。
虚假的繁荣,后患无穷
新一轮投资热已让我们付出了高昂代价:
——加剧了生产要素紧张。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拉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增长,使已经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电4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生产原煤33526万吨,同比增长14.4%;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也保持了8.7%的较快增长速度,但能源供应和运输仍较紧张。我国大部分省区市去年出现的拉闸限电今年仍未改变,许多电厂、钢厂“等米下锅”,交通运输能力的瓶颈制约作用也进一步显现。此外,由于对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强劲,一季度外贸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出现了贸易逆差。
——恶化了经济结构矛盾。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过热,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去年的情况看,大量投资集中到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低端的一些行业,而高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看,投资的增速比消费快近44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了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了78.6%,这种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加剧三次产业结构的扭曲。
——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投机需求的加剧,使得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在去年上涨8.1%的基础上,带动了今年一季度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前两个月同比又上涨15.1%。部分投资品价格超过历史最高价位,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与受粮食价格推动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叠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扩大了投资运行风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增速过猛与货币信贷投放偏多相互推动、互为因果。一方面,贷款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投资的高增长;另一方面,投资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大。
遏制投资,应下猛药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去年年底以来,为什么政府三令五申、央行出台一个又一个的货币政策,对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就是不见成效?是宏观经济政策失灵,还是现实经济环境有了新变化?用传统的方式、老的思路能够解决目前国内投资过热的问题吗?如果不能,新的办法与思路又在哪里?
——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对遏制投资过度增长,要上下一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调控和引导,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
——要强化信贷监管。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跟货币信贷过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在几个增长较快的行业里,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因此,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
——要加强用地改革。继续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推进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建立土地收购、储备、转让机制,使土地供应真正走向公开、透明。国家作为公共土地资源的管理者,一定要控制总量,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规范分配使用;实行统一征地,严禁乱占耕地;建立征地调节资金等。
——要鼓励和引导投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已经出台及正在采取的包括政策规划指导、行业信息发布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税制管理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做到令行禁止。
——要加强煤电油运调节。将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需求坚决压下来,确保人民生活、重点部位和重点企业之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生产和加工计划,根据需要适时组织进口,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同时,必须抓紧制定煤电油运应急预案,避免因供给中断引发秩序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