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革命党的事不必多问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瑾(1875—1907),生于福州,1904年离夫别子,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在绍兴加入光复会;1906年在上海办《妇女报》宣传妇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次年,起义失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1907年春,秋瑾在徐锡麟的大通学校被选为督办。此后她频繁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动员浙江军队的官佐和军校的师生参加光复会。她把所属的会党成员,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为顺序,按军队编制编为8军,称为光复军。徐锡麟为首领,她为协领,王金发、竺绍康为分统,积极准备起义。
  原定的起义时间为7月19日,后因绍兴的会党过早暴露,清政府搜捕、镇压革命党人,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仓促举事失败,不得不提前于7月13日上午举事。
  举事前王金发劝秋瑾暂避,她则吩咐王金发快走,自己留下。
  王金发走后的当天下午,会嵇知县跟在浙江巡抚张曾扬的军队之后进入绍兴。学生们再劝她走避,她只叫学生们离开。
  清兵包围大通学校,她和少数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2人,终因寡不敌众,抵抗失败,她及程毅等6人被捕。
  绍兴知府贵福连夜提审,她不为严刑所屈,毅然决然地回答:“革命党的事就不必多问”,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赴死前,她要求有三:“一请作书别亲友;二临刑不能脱衣带;三不得枭首示众”。后两点得到允许。
  1907年7月15日凌晨,31岁的她从容捐躯于绍兴轩亭口。因家人四处躲避不敢收尸,慈善机构草草予以收殓,停尸于绍兴府山北麓张神殿背后。待风头过后,其兄秋誉章偷把她的灵柩移厝严家潭小屋。
  她的结盟姐妹吴芝瑛等人在杭州为她买下一块墓地,于1908年正月将烈士遗骸葬于西湖岳王庙东的西泠桥畔,写了墓志铭,建了秋雨亭,开过追悼会,但又被清政府平坟毁碑,灵柩再由其兄运回绍兴后移葬湖南湘潭。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下令将其归葬杭州西湖并建鉴湖女侠祠堂。
其他文献
故宫,华丽壮阔。其中有一颗明珠,那便是由怪石、古木和奇巧的亭阁组成的幽境——御花园。  御花园并不大,建筑却颇具匠心。园内有万春亭、千秋亭、浮碧亭等大小二十余座建筑,鳞次栉比,却毫无拥挤重复之感。步于亭中,倚栏而坐,一股清风随着水汽迎面而来,驱散了盛夏的燥热。俯视池中,游鱼点点,一个小男孩将面包屑撒入水中,鱼儿们便争相而上,煞是可爱。远望,荷花亭亭,好像害羞的少女,总也抹不去纯洁的一颊红晕。而穿梭
一    你知道吗?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  你知道吗?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湖。  美丽的小女孩常常到湖边来玩耍,赤着脚丫在洁白的沙滩上游戏,看浪花儿聚散,听水鸟儿唱歌。  有一天,女孩在湖滩上玩累了,席地而卧,竟然睡着了。晚霞将她长长的睫毛染成金黄色,一只翡翠鸟跳到她旁边欣赏她那姣好的容颜和匀称得有如花香的呼吸。  这时候,有两只小如碧蝉的龟娃娃轻轻地爬上湖岸,东张西望了片刻,试探着爬到了女孩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