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澳大利亚妇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中国(中组)、澳大利亚(澳组)的212例CIN和427名正常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集相应的子宫颈标本,PCR方法检测HPV DNA,用直接测序法及条型反向杂交法鉴定HPV型别.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V感染及其他辅助因素对宫颈病变发生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中、澳对照组妇女的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1%和15%(P>0.05).常见型别为HPV16、58、66、18、31、33、53和MM8等,10%为混合感染.澳组CIN患者的HPV感染检出率高于中组,分别为99%和85%(P<0.001);HPV16型最为常见.中、澳组HPV感染致CIN的OR值分别为43.3和541.6.HPV16的致瘤危险性最强;中组HPV58和59型次之;澳组HPV 31型次之,且该组中HPV混合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考虑了HPV感染之后,受教育程度(OR 3.88)、子宫颈癌家族史(OR 4.98)分别是中、澳两组妇女发生CIN的辅助危险因素.两组合并后,受教育程度(OR 4.02~5.15)和经常服用维生素(OR 0.40)是相关因素.结论 HPV感染是中、澳两组妇女CIN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HPV型别的危险性在两组妇女的子宫颈病变发生中存在一定差异,辅助危险因素也略有不同,提示在子宫颈病变防治中应有所侧重。

其他文献
用1 0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诱导的正常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11例初诊或复发未治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细胞进行了37次体外杀伤检测,结果全部表现出LAK细胞杀伤活性(35.8%±9.40%);另一组rhIL-2 250U/ml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500U/ml共同诱导的正常人LAK细胞对相同11例小儿ALL细胞进行了33次体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22份肝穿刺活检组织及其中配对的6份血清用PCR扩增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PreC/C基因,选用AvaⅡ、Sau3AⅠ、XmnI,BstNI及TaqI 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对C基因进行酶谱分析。发现有6份肝组织及1份血清出现异常酶谱。对Sau3AI酶解异常标本进行分子克隆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2例患者因2137位核苷酸点突变出现了Sau3AI的新酶切点。类似变化在肝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