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逼近数学的本质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生长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追问与反思,让他们在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中,逼近数学的本质,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智慧得到生长。
  《认识比》是节概念教学课,在人教版、苏教版以及北师大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法、写法,能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介绍了“比是什么”“怎样用比”,然而它们都缺少了“为什么要学比”的内容。其实,比作为一种元认知,不管是从知识的生长规律来看,还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我们都应将知识的萌发、生长、发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呈现。只有当学生知道了知识的“由来”与“未来”时,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才能感悟出其自身的价值。因此,陈士文老师在执教《认识比》时,增加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追问:“为什么要认识比”,以此来拓展教材、完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知识的本质,教者在“为什么要认识比?”的教学环节中,将这一追问分解为如下的3个层次。
  追问一:为什么要选择比来表示这里的关系?
  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那么多的联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继续学习吧!
  师:这是刚才的一杯糖水,它有10克糖,90克水。如果再加入37克咖啡粉,现在也就成了一杯咖啡。现在你能表达出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1:水的质量最多,糖的质量最少。
  生2:糖的质量是水的■,是咖啡粉的■。
  生3:糖∶咖啡粉∶水的质量比是10∶37∶90。
  ……
  师:工地需配制一种混凝土,王师傅用2吨水泥、3吨黄沙、5吨石子很快就配制好了。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
  生: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
  师:你为什么不用除法、分数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反而会选择比呢?
  生1:用比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更简洁。
  生2:对,特别是数量比较多的时候,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简明、更方便。
  【剖析】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时,比与其他表示方式相比,其优点不够突显。为此,教者引入了三个数量,并在“怎样更简洁地表示这种混凝土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呢?”的追问中,让学生在比较、选择、优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比的价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简洁、明了。
  追问二: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看,前面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里提及的是两个数之间量的关系,但这里(糖∶咖啡粉∶水的质量比是10∶37∶90,水泥∶黄沙∶石子的质量比是2∶3∶5)却出现了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大家不妨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生:不矛盾。
  师(启发):难道这里面也藏有两个数量的比?
  生1:这里面也有两个数量的比,如水泥和黄沙的质量比就是2∶3。
  生2:水泥和石子的质量比是2∶5,黄沙和石子的质量比是3∶5。
  生3: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比是2∶10。
  ……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不但有两个数量的比,而且还有很多,所以这里的说法与前面并不矛盾。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来这么难表述,这么复杂的关系,现在只用三个数的连比就可以表达出来了,看来,在这儿用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更简洁、更明确、更方便!
  【剖析】为了凸显比的简洁性,教者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三个数量的比,然而在比的意义的描述中,提及的仅仅只是两个数量的比。这两种说法中,数量的个数不一样,会不会影响到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呢?为了排除隐患,教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追问——“这里的两种说法矛盾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明晰了比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体验到比的价值。
  追问三:除此之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
  师:除此以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
  (出示:芭蕾舞演员踮脚的图片)
  师:怎么样?很美吧!你知道芭蕾舞演员表演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吗?
  生:我听美术老师说过,这里面有黄金比呢!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里面确实藏有黄金比的知识,那到底什么是黄金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出示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介绍黄金比)
  师:现在你知道芭蕾舞演员表演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了吧!黄金比是美的化身,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建筑、绘画中的黄金比)
  师:瞧,比还“创造”了生活中的美!其实,比的价值还不止这些,大家看(出示:比例尺、正反比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后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
  【剖析】表达方式的简洁、明了是比的优点,但并不是比的全部价值。为此,教者通过追问——“除此以外,比的价值还有哪些呢?”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用比表达的简洁、明了到黄金比的美学价值,再到比例尺、正反比例等数学知识、思想的初步渗透。教者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将新知产生的必然性、发展性展现无余,学生在认识到比的价值的同时,看到了知识的萌发、生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感悟了数学本质,初步构建了知识的体系。
  追问,是一种求知若渴的态度;追问,是一种严谨求真的精神;追问,是一种善于学习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中,我们才能逼近数学本质,接近科学真理;也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中,我们才能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可是据部分学生反映,现在有些语文课不好“玩”:老师教老师的课——不跟我“玩”、不让我“玩”。于是,我想:小学生好玩,如果来一个“玩”语文,学生们肯定爱玩。  一、读——玩味语韵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推崇的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与孩童的天真个性一致。在教学中,关键是能否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
期刊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被琦君带进了梦幻般的童年。因此,我心中的一个愿望迅速升起,就是一定要带领学生感悟琦君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为此,我设计不同形式的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缠”问妈妈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摇花“乐”;我还设计让学生写下桂花雨沐浴全身时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作者的摇花“乐”。  我认为课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业评价“积累”部分的考查,应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比较中 凸显识字能力  毫无疑问,“积累”中一项最为基础的能力就是“识字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工具书检字识字的能力;读准字音及字音的辨识与应用能力;认清字形及字形的辨识与应用能力;理解字义及字义的
期刊
一、教学艺术又一境——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摇画?摇诗  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以画竹为佳。“四十年来”告诉我们板桥画竹是付出了一生心血的。技艺的精进,不仅在于生命的投入,还在于生命投入的方式。“日间挥写夜间思”就是板桥画竹的生命投入方式。有了日间的“挥写”,加上夜间的“沉思”,板桥才感悟到了画竹的真谛,才画
期刊
环节一:复习  通过练习4道口算,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后教师直接指出:分母相同说明分数单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板书: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  【思考】这样的复习可谓目的明确、中规中矩,但学生对“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感知是否有教师“填鸭”的成分?  环节二:情境  教师出示书本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食品残
期刊
小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更为主要的是,能从阅读材料中吸收到相应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素材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能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信息。  一、改编教材文本,渗透文化意识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益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他们接受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85。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剪拼、折纸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  2. 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发展。  3. 在动手实验、探索、交流、对比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略)  二、知识导入,关注数学文化
期刊
【教学片段】  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究竟是写苦还是写乐呢?  生:作者写“乐”为的是写“苦”。  师:是的,通过有水之乐来衬托缺水之苦,以乐写苦,这样的表现方法,我们叫做“反衬”。  师:(出示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诗,想一想跟本文作者的写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也用了反衬的写法。  生:因为树林很安静,所以听到
期刊
教学片段  一、铺垫诱导,运用思维定势  师:有五个好朋友,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11、13、14、12岁,看到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师:怎么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  生1:把五个数加起来除以五。  师:他是用总年龄除以总人数来解决的。  生2:不用计算的,13拿出1来给11,14拿出2来给10,这样五个数都变成了12,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  师:他是用
期刊
《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经典课文。通常的教学多是把重点落在感受文章内容美:“读书,找一找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怎么美?”……如此,仍未脱离“教教材”的窠臼。须知,文章之美,美在内容,更美在语言,美在表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更要着力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妥帖,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着力以“教语文”的视角来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