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泪道瘘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先天性泪道瘘管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接诊的27例(32只眼)先天性泪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确诊年龄、患病眼别、家族史、全身情况,眼科检查指标(瘘口位置、瘘口外观、泪道冲洗情况、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和泪道内窥镜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随访情况。

结果

27例先天性泪道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确诊年龄1~74岁,中位数为32岁。单眼瘘管与双眼瘘管比例为4.4∶1(22/5),单眼瘘管中左、右眼比例为1.2∶1(12/10)。27例就诊患者中22例为散发病例,5例为家族性发病病例。经家系图谱分析显示先天性泪道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27例32只眼有泪道瘘管,30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1只眼瘘管口位于泪阜部;1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部结膜面。32只眼均有溢泪表现,18只眼泪道冲洗可见冲洗液自瘘口流出,伴脓性分泌物流出。4例行泪道内窥镜检查发现泪道瘘管开口于泪总管同时发现泪道内有结石。27例患者中有8例采取随访观察;3例行治疗性泪道冲洗;16例接受瘘管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6年,全部治愈,无复发。

结论

先天性泪道瘘以单眼多见,其开口多数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多数为散发病例,部分病例表现为家族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88-692)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60例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年龄最大87岁。手术切除率为96.7%,手术死亡率为6.7%,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本组以临床功能分级及迸气试验作为决定手术的参考,凡病变属Ⅰ、Ⅱ期,适当使用心血管药物,术中应用心电图监测,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做好呼吸道处理,老年肺癌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手术以肺叶或肺段切除效果较好。本组术后二、五、十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8.6%、22.2%
期刊
本文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119例24~94岁的正常人及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了观察分析。发现正常老年人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心肌重量、主动脉根部内径、左房内径显著高于正常青中年组;主动脉根部主波振幅和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显著降低。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正常人中,年龄对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减退有显著影响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壁厚度和心肌重量指数显著高于正常人,而左室功能参数较相应年龄的
期刊
期刊
近年来乙胺碘呋酮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心律失常,被认为疗效高,一般不致引起严重反应。本文报道一例79岁,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服用乙胺碘呋酮,服药后Q-T间期明显延长,发生11次心室颤动,均经电击除颤而获救。乙胺碘呋酮虽然是比较理想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还是可以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对已有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传导系统障碍,Q-T延长者应填用。老年人由于心肌传导系统有退行性变化和
期刊
本文分析22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的临床资料。冬春发病者占66.4%,常发生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受凉感冒及长期卧床为主要诱因。症状多样且不典型,部分患者以神经、消化系症状而就诊。痰培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居多,其中以混合菌多见(35.3%),肺炎双球菌仅1例。X线检查多呈网状、小片状及散在的多叶性病变,大叶性炎变者仅20.5%。水电解质紊乱、酸硷平衡失调、呼吸衰竭及心血管系并发症较多见,本组有并
期刊
期刊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病解教研室4,245例尸检中选择女55岁以上(201例)、男60岁以上(355例)共556例,根据尸检发现结合临床资料按肿瘤与非肿瘤二组来分析老年人与死亡有关的主要基础疾病和直接死亡原因。最常见的老年期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脑血管疾病;其次为结核病和溃疡病。恶性肿瘤中以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大肠癌为最多;心血管疾病中以动脉粥样硬化症及高血压病为主;脑血管意外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256例(占总初诊病人数的3.1%)60岁以上老年人初次发作的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特点。其中男130例,女126例,最高年龄为96岁(女性)。临床表现分为五种主要类型:一、老年器质性精神病,即由老化所致,以痴呆逐渐进展为特点者112例(43.8%),可以面手试验作为诊断脑器质性病变的依据之一;二、非(脑)器质性精神病86例(33.6%),表现为躁狂、抑郁,多数有消极观念,以及人格保持完整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