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把无为等同于君王用以“愚民”的“南面之术”并不确当;老子不是自然主义者,把无为与“无所作为”作同类共观也不适切。老子的无为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它展现为一种承负着为生命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寻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哲学使命,这种哲学思维崇尚精神的自适和朴真、注重事物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追求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恒久性,并分别遵循三种路径成就精神和社会的“无不为”,即精神的超越和向本真复归以及社会的安宁和发展:以“知足”来解开欲望的束缚;以“病病”来摆脱价值观念的桎梏;以“善利万物而不争”来引领“人之道”向“天之道”的归趋。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道 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3-0040-06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把无为等同于君王们用以“愚民”的“南面之术”并不确当。老子也不是自然主义者,把无为与无所作为作同类共观也不适切。虽然老子主张因循事物的本来特性,但是老子的无为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其根本的旨趣在于循着精神的安顿与超越和社会的安宁与发展,这一进路为生命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社会的安宁和发展寻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所以,老子的无为主要展现为一种关注精神和社会归趋的哲学思维
(注:关于哲学思维,雅斯贝斯(一译作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用内心行为把握现实从而把握“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存在,即“使我回到我自身”。雅氏明确地区分了哲学思维与一般认知思维形式之间的不同,认为一般的认知思维只“关涉一定的对象而不关涉存在本身”。为寻求人自身存在的确定性,雅氏认为“哲学要求另外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提醒我,惊醒我,使我回到我自身,改变我。”这种哲学思维必须是“从它自己的本原里”产生的,它总是能够“从本原上观察现实,并且通过我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办法,亦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雅氏指出,正是这种哲学思维“决定在我确切地掌握了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之后再摆脱这一切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以使我能够真正地达到存在自身”。概而言之,在雅斯贝斯看来,哲学思维是一种实现精神超越和复归的特殊思维方式。参见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版,第1-24页。),它分别遵循着“知足”、“病病”、“善利万物而不争”三种路径成就精神和社会的“无不为”,即实现精神的超越和向本真复归以及关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一、“知足之足,常足”:解开欲望的束缚
在老子那里,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归宿。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注:《老子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把无为等同于君王用以“愚民”的“南面之术”并不确当;老子不是自然主义者,把无为与“无所作为”作同类共观也不适切。老子的无为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它展现为一种承负着为生命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寻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哲学使命,这种哲学思维崇尚精神的自适和朴真、注重事物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追求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恒久性,并分别遵循三种路径成就精神和社会的“无不为”,即精神的超越和向本真复归以及社会的安宁和发展:以“知足”来解开欲望的束缚;以“病病”来摆脱价值观念的桎梏;以“善利万物而不争”来引领“人之道”向“天之道”的归趋。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道 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3-0040-06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老子的无为不是一种姿态或策略,把无为等同于君王们用以“愚民”的“南面之术”并不确当。老子也不是自然主义者,把无为与无所作为作同类共观也不适切。虽然老子主张因循事物的本来特性,但是老子的无为有其明确的价值取向,其根本的旨趣在于循着精神的安顿与超越和社会的安宁与发展,这一进路为生命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社会的安宁和发展寻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所以,老子的无为主要展现为一种关注精神和社会归趋的哲学思维
(注:关于哲学思维,雅斯贝斯(一译作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用内心行为把握现实从而把握“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存在,即“使我回到我自身”。雅氏明确地区分了哲学思维与一般认知思维形式之间的不同,认为一般的认知思维只“关涉一定的对象而不关涉存在本身”。为寻求人自身存在的确定性,雅氏认为“哲学要求另外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提醒我,惊醒我,使我回到我自身,改变我。”这种哲学思维必须是“从它自己的本原里”产生的,它总是能够“从本原上观察现实,并且通过我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办法,亦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雅氏指出,正是这种哲学思维“决定在我确切地掌握了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之后再摆脱这一切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以使我能够真正地达到存在自身”。概而言之,在雅斯贝斯看来,哲学思维是一种实现精神超越和复归的特殊思维方式。参见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版,第1-24页。),它分别遵循着“知足”、“病病”、“善利万物而不争”三种路径成就精神和社会的“无不为”,即实现精神的超越和向本真复归以及关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一、“知足之足,常足”:解开欲望的束缚
在老子那里,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归宿。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注:《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