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视阈下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脉络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apova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虽然高等教育仍保有独立特质,但它与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已成社会之共识:高等教育推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高等教育也有积极影响。鉴于此,我们应为将来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各方的共同发展,做出必要的筹划,从而强化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
  【关键词】中观视阈 教育与经济 互动关系
  
  自从“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理念首次进入人类的视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成为各界关注和探究的课题。国内外学者从宏观理论的论述,到中观的高校与区域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研究,都对之进行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探究。多数论者几乎霸占了两者之间关系定位的话语权——高等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但从历史事实层面看,高等教育从产生之初与经济原本几无瓜葛,即便是在“知识经济”的当代,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依然是独立和主观能动的,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是其衍生出来的广泛社会作用中的一个方面,且具后生性、间接性。
  高等教育的初始与经济并非正比关系
  高等教育最早出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高校出现在13、14世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欧洲。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法国,而后相继是英国和德国;18世纪中叶,俄国也建立了大学,已经落后德国约400年,落后意大利、法国则更多——大约600年。高等教育在世界不同地域建立发展的历史时期,正是东方经济大国中国的宋明直至清朝的康乾盛世。
  而在亚洲,最早的高校出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随后是日本、中国;中印日的高校大约相继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在时间差距上并不大,然与欧洲尤其是与西欧相比,相距较大。有资料显示:在公元之初到公元1500年的长达14个世纪里,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国际科技和经济地位。
  最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出现在12世纪,那是正值中国的宋代。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找中国文献,参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就会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这就是说,从历史事实层面看:大学没有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中国,却出现在相对落后很多的欧洲。“到中世纪末,欧洲建立了约80所大学。①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在此后的140年才有了美国这个国家。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先有大学,后有国家的另一例则是,先有希伯来大学(1925年),后有以色列(1948年)。退一步讲,不要说哈佛大学建立的1636年,即使是1776年(清乾隆41年),美国的经济与当时的中国相比差别可比天壤,但是,那时的美国己有了8所大学。至1861年,依然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美国己有了800所大学②,而中国自此之后,又过了30多年才出现大学。如此巨大的反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一再说明:作为高等教育存在形式的大学从其诞生之初便与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关联。
  总之,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GDP看,都有案例为证,并不是经济特别发达的,高等教育一定发达;反之,也不是经济相对落后的,高等教育一定相对落后。当然,现实也的确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不见得没有大学,但是,一定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经济与大学有一定的关系,但远非那样密切的关系”。③高等教育相对于经济,有其独立性的一面。经济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所谓依赖与促进的紧密关系则是高等教育发展以后的事情了。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不是正比例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仍保有独立特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经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成为不争的事实。此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再像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那样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更多的是依赖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成社会之共识:教育是知识创新的直接推动力,在知识外溢效应下,教育本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教育本身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推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④
  循着高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高校无疑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其核心的宗旨与价值集中在进一步发展人类智慧上。其他方面(包括经济方面)的价值,都是延伸性的。大学对于经济的作用具有后生性、间接性。“大学诞生之初,并不是指向经济的。比较靠近经济的莫过于工学院、商学院了,最靠近经济的莫过于高等职业教育了。然而,工学院、商学院在大学中都出现得很晚,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则是更晚的事了。大学对这些更靠近经济的专业是保持着适当距离的。这样做的结果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是确保了大学站在学术的顶端,站在文化与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大学的这种高峰地位更有效(同时也是间接)地作用于经济。”⑤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兴趣中心可能依然在文化与科学上,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溢出效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正以惊人的速率发展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疏远,逐渐发展到今日今时的关系十分密切了。然而,无论是疏远,还是密切,这种关系都是非对称的,事实上,各高校依然保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理念和特质。
  在中观层面看,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当人们逐渐认识和懂得了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之后,往往又会产生一种简单化甚至片面的理解,似乎只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事实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和机制的不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完全不同的”。⑥这又恰恰从另一方面表明:无论从纵向角度还是横向视野,即使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关系再热络,也依然保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和理念的独立发展态势。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互动热络。从中观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教育提高了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而人力资本又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影响经济的增长: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的提高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有推进作用。从中观的视域看,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最直接地表现在:一是高校的智力资源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库;二是高校学生消费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四是高校科技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高等教育也有积极影响。尽管对经济的兴趣和考量并非高等教育的中心(重心),高校只是附带地想到经济(利益);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反而越来越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高等教育,对高校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性,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到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二是社会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和发展速度。
  结 语
  就最初的高等教育而言,世界各地的高校都保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人文特质和政治社会影响以外,在静态意义上,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动态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比较疏离的;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而此一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各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发展结构提供了各层次的技术和人才等的直、间接的支持,各高校还依然保有自己的虽然已经式微但仍然存在的文化优势和人文特质,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虽然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仍然具有其本身的独立的个性,尽管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而日渐式微;不难想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在全国与地区的设置和管理上,还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办学和管控方式上,抑或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会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和产业经济结构有着超乎寻常的紧密关系。(作者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语境下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地方循环经济互动发展及愿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0IS006)
  
  注释
  ①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王建芬:《美国高等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③⑤张楚廷:“论大学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④⑥郭德双,童晓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其他文献
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不断探索城乡结合部改造、重点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并已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布局趋于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城乡统筹的关键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样需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统筹城乡发展居于“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全面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企业规模壮大等,都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支持。而现行农村金融体系远远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特别是推动小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成长,从而尽快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新农村 金融体系 小型金融机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因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呈现出特殊的道德认知冲突、道德情感冲突、道德行为冲突和利益追求目标冲突、利益获取途径冲突、现实利益差距冲突。通过加强教育和机制建设,实现领导干部道德冲突和利益冲突的协调,是解决领导干部道德失范、腐败堕落现象的有效之策。  【关键词】领导干部 道德冲突 利益冲突 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既有利他性“道德人”的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中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未来十年,我们要针对扶贫开发的新特点,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扶贫开发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间,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经历了
【摘要】在水资源问题上,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水资源危机正进逼中国;另一方面,作为多条重要国际跨境河流的发源地,中国又控制着下游国家的“水龙头”。虽然对自己境内的水资源拥有完全的处置权,但如不能与下游国家达成共识,可能导致双方之间发生对抗。在水资源问题上中国政府需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关键词】中国 水资源 危机 开发 担忧    2009年1月份,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今后几年既是大企业盘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也是建立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承担起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使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也面
确立宪法法律至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要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督,重视法律解释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正确处理好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调整手段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07年末,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出席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提出,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这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