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去重温她们的荷花惊梦吧。
“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承上写来,把溪游活动的画面,安排在暮色苍茫的背景下。试看那蚱蜢小舟,摇摇晃晃,舟中人兴高采烈,载笑载言;自亭而来,又挥桨远去……
“沉醉”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以为女词人谙于酒道,是她们在溪亭上喝醉了酒,乘兴挥桨远游,以至忘了回家的路。一种认为词与酒无关。在这首小令里,后一种解释似乎比较合情理。因为(一)那年代似乎还没类似今天我们男女郊游,觥筹交错的情景。(二)“溪亭”未必是饮酒所在,当是词人为她们舟行远游那一带亭阁而暂拟的名字;如“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杏花村”。(三)词人谙于酒道,正可拟酒入词,用于比物。
如果就如前一种解释未免过于坐实,且与下文“兴尽”一句也相悖忤。因为从“兴尽”这两个字里我们知道,姑娘们的游兴在上一句里不过才刚刚开始呢……
在词人幸福的记忆里,醉人的是“溪亭日暮”的迷人景色,是少女们如诗如画的浪漫情怀。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是一种在自然怀抱里的深深陶醉,一如酒后之酩酊。“不知归路”当“谁也不曾想到该掉转船头,走上归程”讲。这样“兴尽”一词意思也有了着落。
“兴尽晚回舟”。姑娘们忘情地游弋在水树乱莺啼的溪道上,不觉已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掌灯时分了。暮霭沉沉,来路模糊。由“暮”到“晚”,正可见她们舟行已远,误入歧途了。
胆怯的姑娘们真的急了,于是掉转船头,直取归途。然而姑娘们还是那样生性活泼,她们一边加紧划桨,一边却还在不时探手摘取那过人头的莲子,直弄得满河荡金……
此时此景,正和五代词作《南乡子》:“乘彩肪,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描写的一样……
真是的!想快点回家,又心神不一,瞧“误入藕花深处”了。这一句来得突兀,胆小的读者真要为她们捏一把汗了。
“误入”一词言其急不择路的心态:“深处”于笔外回应上一句之“晚”字,资证当时天色确已向晚;不然何以“误入藕花深处”却还浑然不觉呢?
四面荷花,一鞭残照;前无去路,舟行维艰。怎么办?怎么办?姑娘们真的急了,慌了。于是,“争渡,争渡”——你一桨,我一桨,“噼噼啪啪”打起桨来。
这里:“争渡”迭用,有意跟乱桨的节拍相应和,给人以一种动作的连续感。姑娘们慌乱的情状,桨击水溅的声响和白光,都尽在这“争渡,争渡”里了……无怪那一滩晚栖的水禽,要拍响起它们惊悸的翅膀,以示对这船不速之客的抗议了。
“惊起一滩鸥鹭!”。词篇在鸥鹭的一片惊叫声中戛然结束了,但读者眼里却仍翻动着鸥鹭那久久不肯歇落的翅影;而姑娘们是惊是喜,就只有鸥鹭们知道了。姑娘们最后自然还是回了家的;不过,那一定已经又是由“晚”至“夜”的大黑天了吧?
李清照对这次溪游是深记不忘的,因为她体验到了那种历险的满足,虽然每次忆及还心有余悸。而体验深刻强烈,正是这首词写来如顺水行舟,妙趣天成的创作机理。当然,作为少女所独有的旖旎情怀和青春梦想,也是这首浪漫小令所不能没有的吧?
这是一首记游小令。词人追述了一次泛舟溪游的情景。
“常记溪亭日暮”。词一落笔。词人就直涉记游旨趣,将舟游的地点、时间告诉了读者,笔毫尖已带出一缕日暮的烟霭。“常记”一词,让人宛然想见青年李清照偏首微笑,忆丝缕缕的情状。早想记下“溪亭日暮”那段情了。一个“常”字,一片深情!
让我们沿着词人记忆的溪流,去重温她们的荷花惊梦吧。
“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承上写来,把溪游活动的画面,安排在暮色苍茫的背景下。试看那蚱蜢小舟,摇摇晃晃,舟中人兴高采烈,载笑载言;自亭而来,又挥桨远去……
“沉醉”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以为女词人谙于酒道,是她们在溪亭上喝醉了酒,乘兴挥桨远游,以至忘了回家的路。一种认为词与酒无关。在这首小令里,后一种解释似乎比较合情理。因为(一)那年代似乎还没类似今天我们男女郊游,觥筹交错的情景。(二)“溪亭”未必是饮酒所在,当是词人为她们舟行远游那一带亭阁而暂拟的名字;如“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杏花村”。(三)词人谙于酒道,正可拟酒入词,用于比物。
如果就如前一种解释未免过于坐实,且与下文“兴尽”一句也相悖忤。因为从“兴尽”这两个字里我们知道,姑娘们的游兴在上一句里不过才刚刚开始呢……
在词人幸福的记忆里,醉人的是“溪亭日暮”的迷人景色,是少女们如诗如画的浪漫情怀。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是一种在自然怀抱里的深深陶醉,一如酒后之酩酊。“不知归路”当“谁也不曾想到该掉转船头,走上归程”讲。这样“兴尽”一词意思也有了着落。
“兴尽晚回舟”。姑娘们忘情地游弋在水树乱莺啼的溪道上,不觉已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掌灯时分了。暮霭沉沉,来路模糊。由“暮”到“晚”,正可见她们舟行已远,误入歧途了。
胆怯的姑娘们真的急了,于是掉转船头,直取归途。然而姑娘们还是那样生性活泼,她们一边加紧划桨,一边却还在不时探手摘取那过人头的莲子,直弄得满河荡金……
此时此景,正和五代词作《南乡子》:“乘彩肪,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描写的一样……
真是的!想快点回家,又心神不一,瞧“误入藕花深处”了。这一句来得突兀,胆小的读者真要为她们捏一把汗了。
“误入”一词言其急不择路的心态:“深处”于笔外回应上一句之“晚”字,资证当时天色确已向晚;不然何以“误入藕花深处”却还浑然不觉呢?
四面荷花,一鞭残照;前无去路,舟行维艰。怎么办?怎么办?姑娘们真的急了,慌了。于是,“争渡,争渡”——你一桨,我一桨,“噼噼啪啪”打起桨来。
这里:“争渡”迭用,有意跟乱桨的节拍相应和,给人以一种动作的连续感。姑娘们慌乱的情状,桨击水溅的声响和白光,都尽在这“争渡,争渡”里了……无怪那一滩晚栖的水禽,要拍响起它们惊悸的翅膀,以示对这船不速之客的抗议了。
“惊起一滩鸥鹭!”。词篇在鸥鹭的一片惊叫声中戛然结束了,但读者眼里却仍翻动着鸥鹭那久久不肯歇落的翅影;而姑娘们是惊是喜,就只有鸥鹭们知道了。姑娘们最后自然还是回了家的;不过,那一定已经又是由“晚”至“夜”的大黑天了吧?
李清照对这次溪游是深记不忘的,因为她体验到了那种历险的满足,虽然每次忆及还心有余悸。而体验深刻强烈,正是这首词写来如顺水行舟,妙趣天成的创作机理。当然,作为少女所独有的旖旎情怀和青春梦想,也是这首浪漫小令所不能没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