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德教育的源泉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hod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进行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途径也是不拘一格,教育效果也是异彩纷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思品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不能空洞说教,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才能为品德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不断的源泉。
  关键词:捕捉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品味生活
  G635.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如何实现品德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思品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没有学生内心的共鸣,品德教育就如空中楼阁,失去了实质性作用;同样的,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体验的教育往往是苍回的无力的,没有体验的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公民的义务》时我将这种理念运用其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分两阶段来完成教学。
  一、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源泉
  学生体验最深刻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活才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当然,由于所处的环境、各自经历、认知水平等等不同造成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这里所说的体验不可能事事都要求学生去亲自经历和感悟,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关键是能否使学生“心领神会”。而这里所说的生活更是指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加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在课前准备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教材提供的几个案例材料感到很陌生、层次也有点高,很难吃透。的确,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阅历、见识等有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识,只要找准突破口,他们同样可以畅所欲言。我决定从这些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捕捉、筛选,提炼出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供他们体验、感悟。
  什么样的素材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呢?农村孩子对义务的认识并不宽泛,她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上学读书,放学了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邻里串门等,见得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婆媳大战......教材知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此,搜集了两个案例:一是子女百般虐待父母,导致父母喝农药身亡的惨剧;一是毫无亲缘关系的中年男子十几年义务赡养老人的事迹。两个案例围绕同一主题,却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相信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颤动,后面的实际教学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我设计了分层次挖掘,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素材。
  二、分层次体验,逐步内化提升认识指导行为
  就是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体验生活,逐步感染学生,进而明白道理,形成能力,指导行为,达到教育目标。这一阶段分三层进行:
  1.感受生活,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即对材料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初步认识与评价,引发自身的情感变化。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什么事情?②看了这段视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的这种心情表明了你对该子女持什么态度?④你的这种态度表明了该子女受到了哪一方面的惩罚?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观看视频,我就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和表情变化,发现学生们由开始的兴奋、愉快,慢慢变得严肃、沉默起来,不少学生甚至露出气愤难当的神态。讨论时他们异常激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学生显得很轻松,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正好与老师的预设目标不期而合,为何如此?是生活的实际体验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实的生活激起了内心的共鸣,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体验生活,抓住品德教育的侧重点,即从对素材的分析理解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原因,懂得道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认识层面上形成深刻知识。紧承第一步提出①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如果没有,你觉得该会是怎样的结果?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③从以上讨论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如果子女不履行这一义务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很自然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公民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经过几个层次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同时也明白要增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品味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即顺势引导,将这种体验内化为知识,形成能力,指导行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品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用行动去践行。在了解了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引导学生品析、品味,进而导行。在学习了“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后,马上追问:“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履行了法定义务这是什么表现?”“你准备怎样热爱祖国?”前后联系学生马上明白:哦,生活中我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就是在用自己的具体行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就是最好的爱国表现,也是有责任感的表现。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情景联系起来,经过教师的遴选、提炼、加工、组合,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教无定法,在思品教學中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体验、升华,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思考中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中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拓展他们的联系创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观点可摆,思品教学就会生动有趣,就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們,往往比较叛逆,尤其是情绪比较复杂,引导和管理难度都比较大。本文将对如何通过加强情绪管理,来实现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管理;思想品德教学  G633.2  情绪管理可以稳定中学生的情绪,使其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协调学校、学生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情绪管理是心理认知
摘要: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听障学生在德育课堂上的学习受到限制,无法全面学习德育的基本教学内容。本文就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克服先天能力缺陷,提升学生学习德育的效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G76  语文既是学习其他文化课的基础,也是重点涉及人文的课程,而德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灵魂。特殊教育学校应灵活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知
目的:  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2004年开始执行的住院医保费用分科定额管理办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分科定额管理办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