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和权威,而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的转换,必将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不着边际,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我们应当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科学教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看到,在许多课堂上,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显然不能让学生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也不能回到“独裁者”的角色,单纯地由教师确定学生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应当给学生“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一、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观察是指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凭借感官和仪器亲自感知自然事物属性的教学方法,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是科学课最基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教学导入阶段,可以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提出探究的问题。
如學习《认识土壤》一课时,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自由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土壤拿出来看一看,并自由交流。然后再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进而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是这节课不能解决的,有的还不是问题,但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呵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筛选,最终提出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观察应当是有序的,就生物体而言,观察应由表及里,由形态到结构,由结构到生理,层层递进。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
二、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实验是借助仪器和器材创设一定的条件,指导学生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导入阶段,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发现并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如《降落伞》一课,一位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制作降落伞,上课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测试一下降落的速度。老师讲解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测试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试情况。
师:看来各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不一样?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测试降落伞下降的时间,学生发现降落伞下降速度各不相同,从而提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展开探究。这样通过实验感知物体的属性不同,寻找其原因从而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
三、通过事例分析提出问题
有些课的探究内容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引出问题。如《声音的旅行》一课,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材料:十七世纪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他将铃铛放入一个大的玻璃罩中,摇晃铃铛时,铃声可以传出。当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成为真空时,罩内的铃声便无法传出。如果课堂上做不了这个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空气能在哪些地方传播的问题,并想办法验证。
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百峰小学(441611)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学生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不着边际,甚至是幼稚可笑的。我们应当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科学教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看到,在许多课堂上,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显然不能让学生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也不能回到“独裁者”的角色,单纯地由教师确定学生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应当给学生“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一、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观察是指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凭借感官和仪器亲自感知自然事物属性的教学方法,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是科学课最基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教学导入阶段,可以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提出探究的问题。
如學习《认识土壤》一课时,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自由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土壤拿出来看一看,并自由交流。然后再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进而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是这节课不能解决的,有的还不是问题,但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呵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筛选,最终提出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观察应当是有序的,就生物体而言,观察应由表及里,由形态到结构,由结构到生理,层层递进。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
二、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实验是借助仪器和器材创设一定的条件,指导学生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导入阶段,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事实,根据事实发现并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如《降落伞》一课,一位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制作降落伞,上课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降落伞测试一下降落的速度。老师讲解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测试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测试情况。
师:看来各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不一样?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测试降落伞下降的时间,学生发现降落伞下降速度各不相同,从而提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展开探究。这样通过实验感知物体的属性不同,寻找其原因从而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
三、通过事例分析提出问题
有些课的探究内容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引出问题。如《声音的旅行》一课,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材料:十七世纪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他将铃铛放入一个大的玻璃罩中,摇晃铃铛时,铃声可以传出。当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成为真空时,罩内的铃声便无法传出。如果课堂上做不了这个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空气能在哪些地方传播的问题,并想办法验证。
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百峰小学(44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