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戴爱莲是中国现代、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舞蹈家之一,无论是在舞蹈创作上、舞蹈教育上、还是在舞蹈普及工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针对戴爱莲的舞蹈创作、舞蹈教育以及历史贡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戴爱莲;舞蹈创作;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 J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3-02
中国舞蹈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先生,以九十高龄的人生艺术结束了她的艺术人生。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东方女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戴爱莲先生的故乡——广东江门市杜阮镇,重新修葺了戴爱莲先生的故居,建起了戴爱莲文化广场,树立了一座戴爱莲塑像,出版了《戴爱莲纪念文集》,编印展出了戴爱莲图片集,举办了首届“戴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戴爱莲这位“中国第一侨乡”的优秀女儿,不仅是五邑华侨的骄傲,同时也深度宣传和擦亮了一块侨乡江门的文化品牌。
为了搞好纪念戴爱莲先生的系列宣传活动,我做为江门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有幸全过程参加了前期工作相关的采访和调研活动。在杜阮、北京和天津等地,我们与戴先生故居的村民、她的学生和朋友等进行了详尽地采访和调研,追忆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和情节,大师的风范至今仍令人心灵震颤,她那坎坷、非凡的人生,持续引发了对人们的教诲、启迪与思考。
一、戴爱莲先生舞蹈创作及教育
戴爱莲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自幼学习芭蕾。在祖国遭受战乱的危机时期,她毅然回国参加抗战救亡活动。她积极参加宋庆龄先生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多次义演募捐支援抗战。她创作主演的《空袭》、《游击队的故事》和《思乡曲》等舞蹈作品,激发了民众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同仇敌忔奔赴抗战第一线。她创办育才学校,带领先生深入彝、藏、苗、瑶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并成功举办了轰动全国的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向全国人民介绍和推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精湛的舞技,创作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她编导的《荷花舞》、《飞天》等多部舞蹈作品成为中华民族舞蹈久盛不衰的经典。她任总导演的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在怀仁堂神圣舞台的成功演出,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周总理、刘少奇、任弼时、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体政协委员的赞誉。她编辑出版的两部舞蹈专集,向世界广泛宣传中国藏族和彝族的民族舞蹈。同时,她把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拉班舞谱引入中国,热情介绍西方和东南亚各国的舞蹈精品,以其毕生的实践,成为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功勋使者。
戴爱莲先生在艺术领域坚持倡导博采广取的兼容精神,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她既会跳芭蕾,也会现代舞,还教拉班舞谱,更爱中国民族民间舞。她成功进行的多元全能的舞蹈实践,向舞业同仁特别是后辈舞者昭示这样一个理念:包容、兼蓄和创新精神,是一笔丰富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会润育人们不断提升文化知识和艺术品味,伴随人生走得更远,同时也让舞者在精神世界中延展其艺术生命。
戴爱莲先生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全国舞协主席等职。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还是做教师辅导学生,大师始终以“为人师表,人格高尚”为座佑铭,因而成为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潜心研究不同国度的舞蹈风格,虚心学习兄弟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热情为中西方多彩的舞蹈艺术搭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采访中,大师的学生们深情地回忆起建国前戴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当时的国情使舞蹈教学举步维艰,但她从不计较条件的简陋与艰苦,言传身教,以高尚的艺德影响着学生。在重庆,没有教室,她就在“古圣寺”庙宇门前的广场土台上教芭蕾课;在上海,教室是借用一殡仪馆的二楼,每天的教学都伴随着逝者亲属伤感的哭喊声;在华北大学,她借用一篮球场,以黄沙为“地板”,球架做“把杆”,在八仙桌上做动作示范。。。。。。困难的磨砺使她更加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既是严师也是慈母,对每个学生都视为己出,体贴入微,关怀倍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不收一分钱学费,还帮助解决吃住等生活困难。有时,她倾其所有仍无能为力就动员她的画家、作家等亲朋好友捐资助学。她以高尚的人格和艺德育人,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令他们终生难以忘怀。她的学生、我国著名的舞蹈史学家、年逾八旬的王克芬先生在采访中感言:“无论是在简陋的水泥地教室里,还是山沟里的亭子间,戴老师教授舞蹈一丝不苟,极其认真。是她让我们懂得了学习跳舞首先要学会做人。老师的表率风范,让我们终身受益,成为我们一生拥有的精神财富。
二、戴爱莲先生艺术贡献
戴爱莲先生一生无子女,但她却拥有众多的朋友和干儿子、干女儿,与他们组成了亲密的“国际家庭”:抑或在美国、英国、印度,还是在奥地利、丹麦、匈牙利,她所到之处不但会聚起一群知心朋友,而且有不少年轻的世界知名的舞者主动认她为干妈,甚至直称母亲。如中国的李伊兰、叶明明,外国的纽里耶夫、伊凡·纳吉等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聚餐、聊天,經常通电话或写信。在国内时,叶明明像对待母亲一样悉心地照顾她。对国外的“儿女”,戴先生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来自各地的“家信”,信中不乏以“亲爱的妈妈。。。。。。你的儿”这一亲切的语言表述。在电话中,他们总会自豪地喊一声“我的中国妈妈”。这一彼此建立起的穿越时间和空间阻隔的人间真情,真挚地展露出母子间的天伦情怀。同时也触动我们心灵的感悟:戴先生虽然没有直系亲人,但却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众多儿女;虽然她留下没有做过母亲的遗憾,但却给人以胜似母亲的博爱情怀;她一生无嗣,却溢满母子情深;她一生与爱同行,用她的大爱让世界充满爱。
戴爱莲先生的人生是为艺术而献身的一生,是用执著追求的精神踏实她艺术人生的每一步。不论是在异国他乡刻苦求学,还是在祖国战乱的烽火中坚忍地探索艺术之路;不论是在“文革”中拎桶喂猪倍受摧残仍坚持对艺术的操守,还是在耄耋之年仍风华展翅舞台,始终向人们展示一个不倦追求,执著坚忍的率真女性的风采。她德艺双馨的艺术成就,曾多次受到宋庆龄、邓颖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肯定。同时,由她创作主演的不胜枚举的经典作品,其艺魂昭示天下,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嘉奖,世界各地为她佩戴上代表卓越艺术成就的光环:“中国舞蹈之母”、“香港演艺学院院士”、“中国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美国舞蹈艺术终生成就奖”等。她的头像雕塑被放置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成为世界四位杰出的女性舞蹈大师中唯一的中国人。这是中国舞蹈文化居世界舞林的标志,亦是她的家乡江门五邑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三、戴爱莲先生艺术影响
戴爱莲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教育和感染了几代人的成长。在采访调研中,戴爱莲先生的多位“老学生”,虽然均年过古稀,但一聊起老师的教诲和镌刻心底的往事,倾其所知,娓娓道来,几小时的长谈仍说不累。他们从不同角度饱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戴老师艺术人生之路的光辉足迹。有的拿出了他撰写的文章,有的献出了珍藏多年的资料,有的将其一生收集、整理、研究的有关资料全部送给了我们,僅戴先生的图片资料就为我们翻拍了两百多张。我们一起看图片、听录音、查书稿,对每一张图片的由来,每一份文字资料的历史背景,都为我们作出热情详尽的介绍。他们提供的这些宝贵文化财富,深含着学生们对戴老师的尊崇和敬仰,也透出了老艺术家对后来人的身教与期望。同时,令人动容的采访也启迪我们深层的思考。拙以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当年的那些人和事都会不在了。穿过历史的云烟,大师的音容笑貌和珍贵的往事记忆,能有几多留在笔下的文字中?然而,我们在调研和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文字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预想,成为留传后世的无价的精神文化遗产。也让我等后辈深受教诲,深感继承和发扬大师精神的使命和责任的分量。采访之余,我深情地写下一首元曲《红绣鞋·舞魂》:“自幼习舞离家,精舞影响天下。世界舞魂耀中华。品高铸成就,遍开桃李花,人去留佳话。”以拙诗表达我对戴先生的爱慕和敬仰,并鞭策我们在舞蹈艺术道路上发扬光大戴爱莲大师的舞业丰碑。
戴爱莲先生的一生是为舞而生、终生为舞的一生。率真、坚韧、执著的性格和求瑧的艺术修养,成就了她那辉煌传奇的艺术人生。她一贯倡导和推动民间舞蹈“人人跳”活动。她认为舞蹈是肢体语言和造型表演的艺术,是来自于劳动者抒发情感和心灵的呐喊。因此,舞蹈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藝术反哺,通过宣传和普及舞蹈文化,让广大群众享受跳舞的快乐,推动文化软实力扎根于民众之中,并成为惠及民生的社会生产力。应该说,戴先生是弘扬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拓者,是复兴中华民族群众舞蹈的领航人。戴大师倡导的“人人跳”活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披荆开拓舞苑的百草园,因而有了今日舞坛的兴旺发展。喜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舞苑奇葩竞相绽放。在戴爱莲的故乡——广东江门这座美丽的侨乡,广大文艺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全力投入到普及群众文艺,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的热潮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舞台艺术、网络文化,处处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喜人景象,同时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壮大了文艺队伍,并涌现出多部富有地域特色的获奖节目和经典文艺作品,让侨乡人民真实地体会到美丽侨乡、绿色家园、和谐社会、快乐民生的幸福感。
戴爱莲先生是人们心中的天使,仰望苍穹,浩瀚的舞蹈天河中有颗明亮的星,那是大师的光辉依然在照耀着我们,鼓舞后人为继承和发展舞蹈文化薪火相传,奋勇前行。逝者涅槃,谨此慰藉戴爱莲舞蹈大师,若苍天有灵,她会微笑的。
关键词 戴爱莲;舞蹈创作;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 J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3-02
中国舞蹈界的一代宗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先生,以九十高龄的人生艺术结束了她的艺术人生。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东方女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戴爱莲先生的故乡——广东江门市杜阮镇,重新修葺了戴爱莲先生的故居,建起了戴爱莲文化广场,树立了一座戴爱莲塑像,出版了《戴爱莲纪念文集》,编印展出了戴爱莲图片集,举办了首届“戴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等系列活动。戴爱莲这位“中国第一侨乡”的优秀女儿,不仅是五邑华侨的骄傲,同时也深度宣传和擦亮了一块侨乡江门的文化品牌。
为了搞好纪念戴爱莲先生的系列宣传活动,我做为江门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有幸全过程参加了前期工作相关的采访和调研活动。在杜阮、北京和天津等地,我们与戴先生故居的村民、她的学生和朋友等进行了详尽地采访和调研,追忆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和情节,大师的风范至今仍令人心灵震颤,她那坎坷、非凡的人生,持续引发了对人们的教诲、启迪与思考。
一、戴爱莲先生舞蹈创作及教育
戴爱莲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自幼学习芭蕾。在祖国遭受战乱的危机时期,她毅然回国参加抗战救亡活动。她积极参加宋庆龄先生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多次义演募捐支援抗战。她创作主演的《空袭》、《游击队的故事》和《思乡曲》等舞蹈作品,激发了民众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同仇敌忔奔赴抗战第一线。她创办育才学校,带领先生深入彝、藏、苗、瑶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并成功举办了轰动全国的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向全国人民介绍和推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精湛的舞技,创作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她编导的《荷花舞》、《飞天》等多部舞蹈作品成为中华民族舞蹈久盛不衰的经典。她任总导演的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在怀仁堂神圣舞台的成功演出,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周总理、刘少奇、任弼时、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体政协委员的赞誉。她编辑出版的两部舞蹈专集,向世界广泛宣传中国藏族和彝族的民族舞蹈。同时,她把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拉班舞谱引入中国,热情介绍西方和东南亚各国的舞蹈精品,以其毕生的实践,成为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功勋使者。
戴爱莲先生在艺术领域坚持倡导博采广取的兼容精神,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她既会跳芭蕾,也会现代舞,还教拉班舞谱,更爱中国民族民间舞。她成功进行的多元全能的舞蹈实践,向舞业同仁特别是后辈舞者昭示这样一个理念:包容、兼蓄和创新精神,是一笔丰富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会润育人们不断提升文化知识和艺术品味,伴随人生走得更远,同时也让舞者在精神世界中延展其艺术生命。
戴爱莲先生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全国舞协主席等职。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还是做教师辅导学生,大师始终以“为人师表,人格高尚”为座佑铭,因而成为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潜心研究不同国度的舞蹈风格,虚心学习兄弟国家的民族民间舞蹈,热情为中西方多彩的舞蹈艺术搭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采访中,大师的学生们深情地回忆起建国前戴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当时的国情使舞蹈教学举步维艰,但她从不计较条件的简陋与艰苦,言传身教,以高尚的艺德影响着学生。在重庆,没有教室,她就在“古圣寺”庙宇门前的广场土台上教芭蕾课;在上海,教室是借用一殡仪馆的二楼,每天的教学都伴随着逝者亲属伤感的哭喊声;在华北大学,她借用一篮球场,以黄沙为“地板”,球架做“把杆”,在八仙桌上做动作示范。。。。。。困难的磨砺使她更加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既是严师也是慈母,对每个学生都视为己出,体贴入微,关怀倍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不收一分钱学费,还帮助解决吃住等生活困难。有时,她倾其所有仍无能为力就动员她的画家、作家等亲朋好友捐资助学。她以高尚的人格和艺德育人,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令他们终生难以忘怀。她的学生、我国著名的舞蹈史学家、年逾八旬的王克芬先生在采访中感言:“无论是在简陋的水泥地教室里,还是山沟里的亭子间,戴老师教授舞蹈一丝不苟,极其认真。是她让我们懂得了学习跳舞首先要学会做人。老师的表率风范,让我们终身受益,成为我们一生拥有的精神财富。
二、戴爱莲先生艺术贡献
戴爱莲先生一生无子女,但她却拥有众多的朋友和干儿子、干女儿,与他们组成了亲密的“国际家庭”:抑或在美国、英国、印度,还是在奥地利、丹麦、匈牙利,她所到之处不但会聚起一群知心朋友,而且有不少年轻的世界知名的舞者主动认她为干妈,甚至直称母亲。如中国的李伊兰、叶明明,外国的纽里耶夫、伊凡·纳吉等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聚餐、聊天,經常通电话或写信。在国内时,叶明明像对待母亲一样悉心地照顾她。对国外的“儿女”,戴先生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来自各地的“家信”,信中不乏以“亲爱的妈妈。。。。。。你的儿”这一亲切的语言表述。在电话中,他们总会自豪地喊一声“我的中国妈妈”。这一彼此建立起的穿越时间和空间阻隔的人间真情,真挚地展露出母子间的天伦情怀。同时也触动我们心灵的感悟:戴先生虽然没有直系亲人,但却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众多儿女;虽然她留下没有做过母亲的遗憾,但却给人以胜似母亲的博爱情怀;她一生无嗣,却溢满母子情深;她一生与爱同行,用她的大爱让世界充满爱。
戴爱莲先生的人生是为艺术而献身的一生,是用执著追求的精神踏实她艺术人生的每一步。不论是在异国他乡刻苦求学,还是在祖国战乱的烽火中坚忍地探索艺术之路;不论是在“文革”中拎桶喂猪倍受摧残仍坚持对艺术的操守,还是在耄耋之年仍风华展翅舞台,始终向人们展示一个不倦追求,执著坚忍的率真女性的风采。她德艺双馨的艺术成就,曾多次受到宋庆龄、邓颖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肯定。同时,由她创作主演的不胜枚举的经典作品,其艺魂昭示天下,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嘉奖,世界各地为她佩戴上代表卓越艺术成就的光环:“中国舞蹈之母”、“香港演艺学院院士”、“中国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美国舞蹈艺术终生成就奖”等。她的头像雕塑被放置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成为世界四位杰出的女性舞蹈大师中唯一的中国人。这是中国舞蹈文化居世界舞林的标志,亦是她的家乡江门五邑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三、戴爱莲先生艺术影响
戴爱莲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教育和感染了几代人的成长。在采访调研中,戴爱莲先生的多位“老学生”,虽然均年过古稀,但一聊起老师的教诲和镌刻心底的往事,倾其所知,娓娓道来,几小时的长谈仍说不累。他们从不同角度饱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戴老师艺术人生之路的光辉足迹。有的拿出了他撰写的文章,有的献出了珍藏多年的资料,有的将其一生收集、整理、研究的有关资料全部送给了我们,僅戴先生的图片资料就为我们翻拍了两百多张。我们一起看图片、听录音、查书稿,对每一张图片的由来,每一份文字资料的历史背景,都为我们作出热情详尽的介绍。他们提供的这些宝贵文化财富,深含着学生们对戴老师的尊崇和敬仰,也透出了老艺术家对后来人的身教与期望。同时,令人动容的采访也启迪我们深层的思考。拙以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当年的那些人和事都会不在了。穿过历史的云烟,大师的音容笑貌和珍贵的往事记忆,能有几多留在笔下的文字中?然而,我们在调研和采访中收集到的大量的文字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预想,成为留传后世的无价的精神文化遗产。也让我等后辈深受教诲,深感继承和发扬大师精神的使命和责任的分量。采访之余,我深情地写下一首元曲《红绣鞋·舞魂》:“自幼习舞离家,精舞影响天下。世界舞魂耀中华。品高铸成就,遍开桃李花,人去留佳话。”以拙诗表达我对戴先生的爱慕和敬仰,并鞭策我们在舞蹈艺术道路上发扬光大戴爱莲大师的舞业丰碑。
戴爱莲先生的一生是为舞而生、终生为舞的一生。率真、坚韧、执著的性格和求瑧的艺术修养,成就了她那辉煌传奇的艺术人生。她一贯倡导和推动民间舞蹈“人人跳”活动。她认为舞蹈是肢体语言和造型表演的艺术,是来自于劳动者抒发情感和心灵的呐喊。因此,舞蹈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藝术反哺,通过宣传和普及舞蹈文化,让广大群众享受跳舞的快乐,推动文化软实力扎根于民众之中,并成为惠及民生的社会生产力。应该说,戴先生是弘扬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拓者,是复兴中华民族群众舞蹈的领航人。戴大师倡导的“人人跳”活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披荆开拓舞苑的百草园,因而有了今日舞坛的兴旺发展。喜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舞苑奇葩竞相绽放。在戴爱莲的故乡——广东江门这座美丽的侨乡,广大文艺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全力投入到普及群众文艺,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的热潮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舞台艺术、网络文化,处处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喜人景象,同时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壮大了文艺队伍,并涌现出多部富有地域特色的获奖节目和经典文艺作品,让侨乡人民真实地体会到美丽侨乡、绿色家园、和谐社会、快乐民生的幸福感。
戴爱莲先生是人们心中的天使,仰望苍穹,浩瀚的舞蹈天河中有颗明亮的星,那是大师的光辉依然在照耀着我们,鼓舞后人为继承和发展舞蹈文化薪火相传,奋勇前行。逝者涅槃,谨此慰藉戴爱莲舞蹈大师,若苍天有灵,她会微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