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理论课程作为高职外贸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探索中。本文以本校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现状为例,基于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任务,对改革本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理论课程 ; 国际贸易专业 ;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3-02
一、高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金融理论课程是高职国贸及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相关其他专业的先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与信托、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外汇市场与管理、金融市场与储备、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体系与制度、金融理论课程机构等。由于此类金融课程偏重理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学习兴趣,预期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最终发挥不了金融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应有的支撑及服务作用。
二、金融理论课程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本质上是阐述“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点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专业学习,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显然也会陷入“无缘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因此,金融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改善本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想法,笔者对自己任教的班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随机对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的内容,可以分析出:
1.首先从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性来看,分别只有10%与15%的同学认为一般,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占到调查学生的90%和80%。
2.从专业关联度的角度来看,有40%的同学认为一般,表示基本满意的只有20%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也占到调查学生的10%和30%。
总之,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总体对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不满意的,其中本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归于以下原因:
以我校目前选用的主讲教材为例,内容选择上虽然比较注重和贴近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知识,但基本阐述是目前金融界比较流行的理论,讲课案例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偏大。如果从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角度出发,是非常合适的教材,但对于我校这样的高职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我校也选入了一下辅助教材。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和金融专业在专业上同属经济学专业大类,但专业侧重点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所以使得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扎实的金融理論课程知识基础,同时对于金融理论课程形势变化的感觉不敏锐,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单调,乏味,案例教学不具体,没有说服力,无法做到课堂教学的生动与新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课程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降低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形式
以我校为例,目前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授法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案例讲解,问题讨论的方式方法,但多流于形式,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统一认识和缺乏开拓创新,教学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形式。学生仍然是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现行高职教育理念与金融理论课程相结合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转向实际能力培养,几乎每个学校都把技能训练当做首要目标,有些院校甚至提出了“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而无需知道为什么”的教育教学方针。 基于这种理念,有些院校认为作为理论课程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二)紧密结合国贸专业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在外贸洽谈、商务谈判、产品货源组织,跟单结算,资金收付、融资等广泛领域里的实际操作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金融课程。
其次必须在教学安排中注意分门别类,主次分明。教学课时的1/4可以设置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这包括货币银行、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部分以课堂教师讲述为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为辅。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中,仍然要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务必讲透。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与案例分析等综合教学方法。
2.主要内容以互动教学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述为辅,这也是我院“职业人发展模式”所倡导的精神。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当中适时提出。
(四)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目前高职类院校普遍都已经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实训教室 ,在承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室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存在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完善,利用率低 ,形式化严重等问题。
2.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金融类相关企业、单位,以我校国贸专业为例,目前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中小型外贸公司,商业营销类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接待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容量较小的问题,而普通金融类企业则具有服务网点广泛,实习实训岗位数量较多等优势,因此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适时引入金融类企业对国贸专业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丹.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教学研究,2010(7).
[2]刘任重.金融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 课程与教学,2011(4).
[3]王静怡.浅析高职高专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8).
[4]彭华.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 经济师,2005(9).
[6]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探索与实践,2012(6)
[7]王晓政、王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2012(12).
【关键词】金融理论课程 ; 国际贸易专业 ;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3-02
一、高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金融理论课程是高职国贸及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相关其他专业的先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与信托、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外汇市场与管理、金融市场与储备、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体系与制度、金融理论课程机构等。由于此类金融课程偏重理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学习兴趣,预期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最终发挥不了金融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应有的支撑及服务作用。
二、金融理论课程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本质上是阐述“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点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专业学习,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显然也会陷入“无缘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因此,金融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改善本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想法,笔者对自己任教的班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随机对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的内容,可以分析出:
1.首先从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性来看,分别只有10%与15%的同学认为一般,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占到调查学生的90%和80%。
2.从专业关联度的角度来看,有40%的同学认为一般,表示基本满意的只有20%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也占到调查学生的10%和30%。
总之,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总体对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不满意的,其中本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归于以下原因:
以我校目前选用的主讲教材为例,内容选择上虽然比较注重和贴近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知识,但基本阐述是目前金融界比较流行的理论,讲课案例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偏大。如果从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角度出发,是非常合适的教材,但对于我校这样的高职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我校也选入了一下辅助教材。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和金融专业在专业上同属经济学专业大类,但专业侧重点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所以使得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扎实的金融理論课程知识基础,同时对于金融理论课程形势变化的感觉不敏锐,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单调,乏味,案例教学不具体,没有说服力,无法做到课堂教学的生动与新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课程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降低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形式
以我校为例,目前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授法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案例讲解,问题讨论的方式方法,但多流于形式,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统一认识和缺乏开拓创新,教学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形式。学生仍然是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现行高职教育理念与金融理论课程相结合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转向实际能力培养,几乎每个学校都把技能训练当做首要目标,有些院校甚至提出了“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而无需知道为什么”的教育教学方针。 基于这种理念,有些院校认为作为理论课程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二)紧密结合国贸专业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在外贸洽谈、商务谈判、产品货源组织,跟单结算,资金收付、融资等广泛领域里的实际操作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金融课程。
其次必须在教学安排中注意分门别类,主次分明。教学课时的1/4可以设置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这包括货币银行、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部分以课堂教师讲述为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为辅。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中,仍然要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务必讲透。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与案例分析等综合教学方法。
2.主要内容以互动教学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述为辅,这也是我院“职业人发展模式”所倡导的精神。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当中适时提出。
(四)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目前高职类院校普遍都已经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实训教室 ,在承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室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存在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完善,利用率低 ,形式化严重等问题。
2.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金融类相关企业、单位,以我校国贸专业为例,目前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中小型外贸公司,商业营销类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接待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容量较小的问题,而普通金融类企业则具有服务网点广泛,实习实训岗位数量较多等优势,因此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适时引入金融类企业对国贸专业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丹.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教学研究,2010(7).
[2]刘任重.金融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 课程与教学,2011(4).
[3]王静怡.浅析高职高专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8).
[4]彭华.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 经济师,2005(9).
[6]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探索与实践,2012(6)
[7]王晓政、王素娟.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