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诗歌兴趣的培养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新生首先接触到的高中语文便是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诗词。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营造情境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营造情境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营造情境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营造情境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二、归纳总结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归纳总结,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可以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三、实践活动体验法——以练带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一年一次的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到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们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其他文献
摘要:直观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直接的感知来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并且这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探讨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教学效果     一、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因为
摘要: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活动 积极性  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究竟如何在复习阶段开展复习课?是不是为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节约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既
【摘要】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的课程 课堂教学过程 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
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具体的活动场境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种。可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本文介绍了创设问题、追问、类比、动态等几种不同的情境,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趣味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学习中的疲
摘要:高考文综选择题分值大,选择题的内型多,所考知识面广,它对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知识能力要求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掌握一定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失误。  关键词:规律 选择题 原因    近年来高考命题历史学科大大加强了对能力尤其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灵活运用考察力度,突出了知识的更新,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掌握。历史新教材也突出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要求。这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要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口号,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实施。那么,在体育
作为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通过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数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促进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综合性学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数学探究的综合性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中较为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下面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的策略与方法  1.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学习的许多内容:有理数的运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物理特别害怕,究其学习行为,他们课堂上只知认真听讲,却不自主思考;课后只会死记硬背,却不消化理解;作业只会生搬硬套,却不善灵活应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不懂归纳总结,他们学不好物理的主要根源是他们学习时忽视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一、什么是
摘要: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导和追求。信念是一个人坚持某种信仰的正确性,寻求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理想信念具有引导人生奋斗目标,推进人生前进动力,提高人生境界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坚定理想信念,是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关键词:理想信念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成才  理想信念,是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