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背后的隐秘细节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和珍是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遇害时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的陈漱渝,与刘和珍烈士的同学、“三·一八”惨案的幸存者张静淑取得了联系,并从她那里了解到《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幸存者忆惨案细节
   我(本文作者陈漱渝)最初给静淑老人写信是1975年底,询问了六个问题。1976年元旦她即给我写了回信。当时她还租住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处民房,条件极差。后来才搬迁到一处公房,条件稍有改善。
    我当然最想了解老人当年受伤的情况。据旧报刊报道,在“三·一八”惨案中张静淑受伤,被抬回女师大,惨叫了一夜,第二天才住医院,身体备受摧残。我跟老人核实这一情况。她于1976年1月13日复信说:
    我受伤后苏醒过来一看,我正倒在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院内,左边大铁栅门口。刘和珍、杨德群两位也都倒在那里呻吟。我使劲地抬起双手来,抱着刘和珍,叫她快起来!她指着胸前子弹眼说:起不来……当时,这院内大铁栅门口人堆人,极难爬过去。有一位北大戴眼镜的男同学把我向缝隙里一推,我跌倒在地上。他扶起我问:“哪里的人?”我说:“女师大的。”他叫了一辆人力车,扶我上车,放下车篷,嘱咐拉车的:“由小胡同走!”我到校时已是傍晚,同学们正集聚门口等候我们三人。同学把我抬到寝室床上后,发现枪弹从我背后尾脊等处射入。当时学校成立了救伤委员会。注册课的职员伍斌,湖南衡山人,戴眼镜,用电话请德国籍校医克礼来诊,当即送往位于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几天后将弹头一一从大腿等处取出。这时鲁迅先生也住这家医院,是临时避难的,他吃得很少,我常将我吃的东西分送给他吃。
   湖北女学生催生了《记念刘和珍君》
    同时,我当然会向她了解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的事迹。她函告我,刘和珍烈士是她的好友,刘读英文系,她读教育系。“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刘和珍的遗体是从段祺瑞政府手中几经交涉才夺回的。刘和珍的老母亲1960年去世,活到83岁,无疾而终,一直享有烈属待遇。刘和珍之弟刘和理,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
    静淑老人还在信中向我告知了杨德群烈士的情况,说杨德群是湖南湘阴县人,牺牲时24岁。杨德群牺牲后,她父亲过继了一个儿子,叫杨建民,在长沙冶金工业学校任教。杨德群的父亲曾为女儿编过一本《杨德群烈士纪念册》,内有烈士部分日记及散文,原始资料由湖南汩罗县弼时公社弼时中学杨宪章老师保存。
    我还向静淑老人了解了一些有关女师大风潮的其他情况。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写道,敦促他撰写此文的是一位“程君”。她前来问鲁迅道:“先生可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由此可见,这位“程君”就是这篇经典之作的催生者,就跟孙伏园是《阿Q正传》的催生者一样。静淑老人1976年2月20日函告我:
    程君名字叫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她继承祖母遗产,在校时经济状况最好,穿着讲究,人也漂亮,是刘和珍、我的好友之一,不知现在是否健在?
   在女师大“偕行社”的合影上,能看到程毅志其人,印证了静淑老人的说法。
   张静淑在“三·一八”惨案后的人生路
    关于张静淑本人的经历,她向我提供了一份传略,还有一篇回忆文章《我在吉隆坡》。从中得知,“三·一八”惨案后,张静淑休学去吉隆坡的一所华文中学任教。两年后回国复学,直至女師大毕业。
   毕业以后张静淑在北平、长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时期长沙失守,她曾在益阳、沅陵、桂林等处辗转流离,长达七八年之久。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张静淑致力于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
    晚年的张静淑境遇不好。1976年3月,我写信给她问候起居。她同月15日复信说:
    当前我的健康情况很不好,一些老年人的病:血压高,白内障,失眠,动脉硬化我几乎全有,再加上左腿骨跌倒骨折,须扶杖行。五十年前中四弹的伤疤,至今仍隐隐作祟……这些使我处于不安的状态,心脏的活动是随时会停止的。
   老人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她说,“我一生毫无积蓄,年老多病不能工作,仅有一子,他已成家,其工资收入极微,时感入不敷出,更无力顾我”。
   我将她的情况告诉了有关单位和个人。上海鲁迅纪念馆派人专程赴长沙向她征集文物,并支付了一点征集费。静淑老人很高兴,说为数不多,但不无小补。
   1978年初,静淑老人病逝,终年76岁。
  (摘自《中华读书报》 陈漱渝/文)
其他文献
为阻挠两岸交流、抗拒祖国统一,“台独”分裂势力近年来频繁在境内外串联反华势力针对大陆开展间谍活动。为了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国家安全机关于近期开展“迅雷-2020”专项行动,破获涉嫌资助“港独”、刺探情報、挑拨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等行为的数百起间谍窃密案件。2019年9月,国台办发言人透露,台湾人李孟居因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被依法审查。10月12日,这起“台独”分子干预香港事
期刊
人说“北有黄帝陵,南有女娲山”,到陕西平利不登女娲山,等于“不到长城非好汉”。车向左拐沿旅游专线蜿蜒盘旋,直至四周群山尽收眼底,一个空旷的平坝和寺院庙宇进入视野,女娲山顶便到了。不远处一座斜歪的山峰,相传是当时女娲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蹬力过猛,将那座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人在此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该庙又得名女娲山,邻近的山也有了个形象的别名:偏头山。女娲
期刊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拍摄于江苏无锡火车站的照片,配文只有3个字+2个标点符号:“无锡。善……”没想到获得了19万次点赞。照片显示,无锡火车站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无手机、不会操作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发帖网友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无锡,就被这座城市的善举打动。   一项贴心、细心和人性化的举措,以低成本的方式,让一座城市得到了高回报的形象传播。做到了别人没有想到
期刊
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初评结果公示不久前截止。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皖平翻看着书桌上一摞评选工作笔记十分感慨:“这两年参选人数大幅上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自1989年毕业至今,赵皖平已经在农业战线连续奋斗31年。现任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的他,2017年以来,已连续4年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
期刊
“紧走慢走,走不出老街。”长沙老街的魅力就在于一份美好的记忆、一份独特的情怀。拐进城市一角,惊喜寻得一处净土,那便是大隐于市的西文庙坪。   与高楼大厦咫尺之隔的西文庙坪,曾是昔日长沙府最高学府所在,是老长沙的核心区域,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片区,住着一群地道的长沙老口子,有着老长沙最具韵味的市井烟火。从学宫门正街到南墙湾,青砖灰瓦,古典而幽静,走进悠悠的古巷,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穿越了千年,感受
期刊
10月10日,一台崭新的小冰箱和微波炉出现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宿舍的一楼,吸引了不少同學围观。原来这台小冰箱和微波炉是学校送给新生小勇(化名)的特殊“开学礼物”。小勇身患皮肤病,需要长期服食中药,而熬好的中药需要冷藏。按照学校的规定,宿舍里是不允许放置冰箱的,但考虑到这位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给这位学生“开绿灯”,由学院给予配置,存放到宿舍楼宿管处使用。(摘自《现代快报》10.
期刊
从蔡伦发明造纸术算起,中国纸品何其丰富,写字用麻纸、画画有宣纸、抄经用磁青纸、封书皮找洒金纸、护叶(书皮)用蜡笺纸、作诗有薛涛笺……几乎囊括所有的需求。仅从原料来分,传统手工纸就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五大类,细细数来,更是有几百种之多。   然而中国古代名纸,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纸。它们或许惊鸿一瞥,或许光耀至今,或名扬一时,或低调一生,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泛黄的碎片上,去看看它们的
期刊
新中国出现最早的爱粮惜粮邮票是1975年12月1日发行的《新中国儿童》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共5枚,其中第四枚“热爱劳动”(图1),图案描绘了少先队员参加捡麦穗劳动的情景。   邮政部门发行的爱惜粮食的邮票还有2017年3月20日发行的《春夏秋冬》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三枚“秋鸡鸣穗”(图2),图案表现了秋天的景色。云高万里,遍布金黄色调,孩童们忙着拾稻穗,脸上满是喜悦。   邮政部门不仅通
期刊
我收藏了一块“北极石”,是我的朋友陶宝祥和陈思亮赠予的。   他俩赠予我的这块“北极石”,来自遥远而寒冷的北极圈。在2003年9月,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与今晚报社,共同策划并组织了“中国科学家北极探险暨风情考察活动”。   在这次“极地之旅”中,中国科学家在北纬78°13'的北极圈内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采集到这块“北极石”。这块“北极石”属于石灰岩,体积不大,高不足10厘米,却从石缝中长出一
期刊
正上班时,婆婆打来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问我能不能回家吃午饭。我手头正忙着呢,实在走不开,但是,中饭不能不陪客人吃啊,要不然太失礼了。于是吩咐婆婆,到餐馆点好菜吧,我一下班就赶过去。结果电话刚挂,婆婆又打了过来,说:“客人说了,就在家随便做点吃,你要是忙,就不用回來了。”   这怎么能行呢?这太不像话了!   但是,婆婆一报出客人的身份,我就坦然了。客人是母亲,既然是母亲,那也就不必讲究繁文缛节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