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和拉美贸易的跨越式增长,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也迅速增加。2010年是中国对拉美投资快速增长的一年,从流量看,达到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流量的15.3%;从存量看,达到438.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存量的13.8%。拉丁美洲已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第二大地区。
目前中国对拉美的大额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和矿产资源,投资方式以并购为主,绿地投资较少,且大额并购交易的主角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相对而言,中国对拉美农业部门的投资规模有限,受到的关注也较少。但是,它对中国投资多元化战略有重要意义。
投资规模有限,转向租赁方式
中国对拉美农业投资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中国在拉美国家农业投资上升受几个因素驱动:确保长期的粮食供应及扩大来源选择范围;使投资组合多元化,从仅购买美国国债转向投资大宗商品;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第二,中国农业投资原则主要看重农业生产和物流基础设施。
第三,中国“进入”战略已经从直接购买土地转向“租赁”计划。
2010年8月,巴西政府签署法令,将单一外国人或者外国公司购买土地的数量限定为不超过5000公顷。根据此项法令,所有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巴西企业必须每个季度将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向当地政府申报,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土地规模不得超过所在市镇土地总面积的25%。2011年,巴西政府出台了新的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这是限购令的升级版。
2011年12月22日,阿根廷议会通过限制外国人购买土地法案。根据这项议案,外国机构和个人在阿根廷购买的耕地不能超过该国农业土地面积的15%,而且每个国家的买家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总量的30%。此外,这项法律规定每个外国法人或自然人在阿根廷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1000公顷;拥有大量水资源的土地将不能出售给外国人;外国人在阿根廷购置土地将不再被视为投资行为。
由于巴西、阿根廷等对外资购地开始实施限制,中国投资者已经改变投资模式,即用基础设施投资换取农作物承购,而不是直接投资土地。
第四,预计中国在南美的农业投资(尤其是在巴西)将继续增长。鉴于粮食存量处于历史低点,世界将依靠潜力巨大的南美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业产量。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巴西有更多的资源可投入到农作物生产上来。
第五,中国农业投资尽管规模有限,但是仍然对拉美国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中国农业投资往往被融入中国的价值链,从而减少了留在拉美国家国内的附加值,也不利于拉美减贫效果。这是中国农业“走出去”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大农业”投资展开,关注三类问题
狭义的农业投资仅指种植业,这就涉及土地政策问题,而广义的农业投资则涵盖从种植、仓储、加工、运输到销售等方面的产业链投资,这就需要针对各环节配套相应政策措施。
就“大农业”概念的产业链投资而言,中国企业通常有四种投资方式。其一,参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其二,通过信贷供货合同参与农业开发投资,即中方提供信贷资金,对方用农产品偿还。其三,通过并购方式成为当地企业的股东之一,共同分享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的利润。其四,建立合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目前中国对拉美的农业投资主要面临三类问题。
首先是政策变化的风险。如前所述,自2007~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南美国家逐渐呈现限制外资购买土地的趋势,目前哥伦比亚和乌拉圭的相应立法也正在进行中。这导致中国投资者不得不改变投资模式。
其次是劳工问题。可能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一是劳工并不严格遵守合同,经常找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拉美国家工会势力历来强大,习惯于介入各种劳工事务,对劳工的工资、福利诉求更会无条件地加以支持和声援,往往使一般性的劳资纠纷变得复杂化。二是拉美国家的劳工法或有关劳工制度的各种规定过于复杂、繁琐,中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完全熟悉和熟练运用哪一整套规章制度。一旦某件劳资纠纷案进入司法程序,往往可以拖延2~3年,而且司法部门、劳工顾问、律师、工会几乎无一不向着劳工一方。三是拉美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拉美的劳工市场长期被分割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两大部分,加上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不高。因此,中资企业往往在劳工方面投入成本较高而收益却缺乏保障。
最后是环境风险。拉美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当强,非政府组织又非常活跃,社会影响力很大。即便一个投资项目得到政府或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如果非政府环保组织不能接受,那么,这类项目在执行过程的风险就不可低估。还有一类投资开发项目可能正好处于印第安人聚居地区,而印第安人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既有可能在生态环境方面持反对态度,也有可能对外来投资开发者持不欢迎的态度,这些都意味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参与农基建设,打造仓储物流
鉴于拉美国家国情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和投资风险程度相异,以及中国企业经营能力千差万别,应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对拉美农业投资。2012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拉美经委会做了《永远做相互信赖的好朋友》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出“以农业合作为抓手,维护中拉粮食安全”的倡议。根据此倡议,中国对拉美的农业投资应遵循如下基本思路。
第一,参与拉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合作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拉美国家,以及有利于拉美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项目。
第二,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以此控制农产品营销网络。合作重点是南美地区农业资源富集国。
第三,不仅鼓励中国企业到拉美投资农业,而且还要同拉美地区探讨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深化产业对接和融合。
第四,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农业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可打造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加工示范园,以及农业投资开发区等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投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目前中国对拉美的大额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和矿产资源,投资方式以并购为主,绿地投资较少,且大额并购交易的主角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相对而言,中国对拉美农业部门的投资规模有限,受到的关注也较少。但是,它对中国投资多元化战略有重要意义。
投资规模有限,转向租赁方式
中国对拉美农业投资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中国在拉美国家农业投资上升受几个因素驱动:确保长期的粮食供应及扩大来源选择范围;使投资组合多元化,从仅购买美国国债转向投资大宗商品;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第二,中国农业投资原则主要看重农业生产和物流基础设施。
第三,中国“进入”战略已经从直接购买土地转向“租赁”计划。
2010年8月,巴西政府签署法令,将单一外国人或者外国公司购买土地的数量限定为不超过5000公顷。根据此项法令,所有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巴西企业必须每个季度将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向当地政府申报,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土地规模不得超过所在市镇土地总面积的25%。2011年,巴西政府出台了新的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这是限购令的升级版。
2011年12月22日,阿根廷议会通过限制外国人购买土地法案。根据这项议案,外国机构和个人在阿根廷购买的耕地不能超过该国农业土地面积的15%,而且每个国家的买家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总量的30%。此外,这项法律规定每个外国法人或自然人在阿根廷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1000公顷;拥有大量水资源的土地将不能出售给外国人;外国人在阿根廷购置土地将不再被视为投资行为。
由于巴西、阿根廷等对外资购地开始实施限制,中国投资者已经改变投资模式,即用基础设施投资换取农作物承购,而不是直接投资土地。
第四,预计中国在南美的农业投资(尤其是在巴西)将继续增长。鉴于粮食存量处于历史低点,世界将依靠潜力巨大的南美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业产量。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巴西有更多的资源可投入到农作物生产上来。
第五,中国农业投资尽管规模有限,但是仍然对拉美国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中国农业投资往往被融入中国的价值链,从而减少了留在拉美国家国内的附加值,也不利于拉美减贫效果。这是中国农业“走出去”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大农业”投资展开,关注三类问题
狭义的农业投资仅指种植业,这就涉及土地政策问题,而广义的农业投资则涵盖从种植、仓储、加工、运输到销售等方面的产业链投资,这就需要针对各环节配套相应政策措施。
就“大农业”概念的产业链投资而言,中国企业通常有四种投资方式。其一,参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其二,通过信贷供货合同参与农业开发投资,即中方提供信贷资金,对方用农产品偿还。其三,通过并购方式成为当地企业的股东之一,共同分享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的利润。其四,建立合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目前中国对拉美的农业投资主要面临三类问题。
首先是政策变化的风险。如前所述,自2007~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南美国家逐渐呈现限制外资购买土地的趋势,目前哥伦比亚和乌拉圭的相应立法也正在进行中。这导致中国投资者不得不改变投资模式。
其次是劳工问题。可能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一是劳工并不严格遵守合同,经常找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拉美国家工会势力历来强大,习惯于介入各种劳工事务,对劳工的工资、福利诉求更会无条件地加以支持和声援,往往使一般性的劳资纠纷变得复杂化。二是拉美国家的劳工法或有关劳工制度的各种规定过于复杂、繁琐,中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完全熟悉和熟练运用哪一整套规章制度。一旦某件劳资纠纷案进入司法程序,往往可以拖延2~3年,而且司法部门、劳工顾问、律师、工会几乎无一不向着劳工一方。三是拉美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拉美的劳工市场长期被分割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两大部分,加上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不高。因此,中资企业往往在劳工方面投入成本较高而收益却缺乏保障。
最后是环境风险。拉美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当强,非政府组织又非常活跃,社会影响力很大。即便一个投资项目得到政府或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如果非政府环保组织不能接受,那么,这类项目在执行过程的风险就不可低估。还有一类投资开发项目可能正好处于印第安人聚居地区,而印第安人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既有可能在生态环境方面持反对态度,也有可能对外来投资开发者持不欢迎的态度,这些都意味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参与农基建设,打造仓储物流
鉴于拉美国家国情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和投资风险程度相异,以及中国企业经营能力千差万别,应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对拉美农业投资。2012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拉美经委会做了《永远做相互信赖的好朋友》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出“以农业合作为抓手,维护中拉粮食安全”的倡议。根据此倡议,中国对拉美的农业投资应遵循如下基本思路。
第一,参与拉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合作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拉美国家,以及有利于拉美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项目。
第二,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以此控制农产品营销网络。合作重点是南美地区农业资源富集国。
第三,不仅鼓励中国企业到拉美投资农业,而且还要同拉美地区探讨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深化产业对接和融合。
第四,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农业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可打造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加工示范园,以及农业投资开发区等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投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