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石刻艺术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石刻艺术 特点
  艺术与社会变迁和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佛教艺术表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佛教石窟艺术在统治者的支持和虔诚信徒的艰辛中相继出现,成为中国雕塑史上重要的一页,也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佛教雕刻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多个大型石窟群。魏晋南北朝的几大石窟中,如果说莫高窟绚丽、麦积山多变、龙门精美的话,云冈就以它宏大的气魄闻名于世。尤其是那座13.7米高的“露天大佛”,以一种排空而来、压倒一切的气势征服了每一个观者。这尊大佛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更是典型北魏风格的代表。从雕塑手法来看,大佛明显带有兼收印度、希腊、波斯在内的犍陀罗风格。他宽阔的印堂、隆起的鼻梁好像有些希腊人的特征,但面孔中又隐隐有些印度人的轮廓,看来佛教雕刻艺术传入中国时是带有印度笈多王朝的影响。包括夸大两耳,鼻底一刀平切,体面关系之中又巧妙利用阴纹线刻,宽肩细腰,衣衫透体,重视衣纹规律等都直接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同时,大佛饱满结实的形体又有着鲜卑这一游猎民族的体魄特征,倒是显得与秦汉雕塑的雄浑一脉相承。可以说,这是一尊融中外雕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千秋杰作。
  从时间和雕塑风格演变上来划分,云冈石窟群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的五个洞窟大致开凿于公元460年至466年,现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窟中的佛像面部特征鲜明,一般脸型较方,高鼻深目,身上的衣服还明显带有如刚出水似的浸透感,细密的衣褶紧紧贴着身体。在总体上带有一定的犍陀罗风格。第二期大致开凿于公元467年以后,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在雕像式样和雕像的服饰风格上逐渐出现了“汉化”的趋向,不但初步脱离了犍陀罗风格,而且开始探索更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造像形式。第三期大致开凿于公元494年至524年之间。在这一时期,汉化或是说现实化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佛和菩萨已经不再是一副至高无上的神态,而是与同时期社会风气中提倡的“秀骨清相”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加上原有的游牧民族的粗犷,这些结合起来造就了云冈的恢宏与不朽。它是人工雕凿出来的,但是却比它周围的任何东西都更贴近自然,仿佛那座山就是为它为存在的。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那种与生俱来的尊严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强烈。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那片清朗的天空、那片苍凉的大地、那种如火的激情,也许还有那冥冥中的某种未知。
  麦积山的雕塑有石雕也有泥塑,还有一些是先在石头上粗粗雕凿,雕出一个大形,再在上面敷泥塑造,然后再进行彩绘。尽管麦积山所在的甘肃天水的气候不如敦煌那样有助于泥塑的保护,但麦积山泥塑的工艺精到,在泥料的层次和调配上非常有学问,因此历经千年大部分仍保存较好,甚至表面仍然非常光滑细腻。在麦积山石窟中,那种与北魏政权同时进行的汉化过程也表现得清楚无疑,当时中原大地正是讲究玄学的南朝士大夫引领着文化的走向,因此,麦积山中“秀骨清相”的人物造型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北魏的统治者极力想融入高级的汉文化中,匠师们自然也极力运用中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塑法甚至是画法,来描绘这一本是外来的内容,力求现实和富有人性,追求简洁、朴实和生动传神。因此,一大批表现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问世。
  龙门石窟作为北魏迁都后,在河南洛阳开凿的石窟,在艺术风格上与前几个石窟的异域风格明显不同。从文化归属上说,它已属于汉文化体系,它体现的完全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时代要求,这也表明一个很长时间的过渡期,即从早先的犍陀罗风格向中国传统的转化,已经告一段落,龙门石窟也成为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龙门石窟中北朝时期的代表作是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这其中古阳洞北壁的弥勒菩萨像和胁侍菩萨像都有颇高的艺术水平,面庞清秀,身段优美,显得洒脱飘逸,这些无不反映出雕塑艺术中汉文化对造像的影响。而对于较早期的古阳洞,开凿较晚的宾阳中洞就显现出了一种成熟之美,中国本土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指导思想,流畅的线条,秀美的面孔,褒衣博带的衣着,标志着一个崭新历史阶段的到来。相比于云冈等石窟以圆雕为主或是高浮雕占统治地位,龙门的浅浮雕成就是十分突出的,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之一。
  南朝的陵墓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它的雄浑与当年文人的飘逸形成矛盾的统一,以至为后人所称颂不已。总之,南朝陵墓的石刻以它的强烈力度和不朽活力成就了一个雕塑史上的传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艺术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烂漫的想象和恢宏的气势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艺术杰作,让人透过这些作品看到了一个多彩的时代。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生活中,老人如果频繁咬舌头,不要简单认为是年纪大了不小心,而应当引起重视.排除牙列不齐等口腔疾病外,频繁咬舌可能是一些脑血管病的前兆.rn腔隙性脑梗死 这是脑梗的一种特
期刊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語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世界上所有国家
期刊
随闺蜜shopping,当我提着大包小包累得犯晕时,闺蜜却调侃,你选东西太out,乐价比太低!我更晕了,乐价比是啥?rn闺蜜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见到一块地毯,马上迈不动步了,再看标价1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涌现出不少民营医院,它们在管理方向上逐步向企业靠拢,这给公立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医疗资源的有限,公立医院竞争力差、效率低、人员极度流失等实
英语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过程。新课程理念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题效益是
摘 要 农村学校体育正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城市学校发展快、农村学校发展慢,所以研究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极其有意义和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和讨论陕南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 学校体育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