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对象、逻辑推理和理论发展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人类才有意识的观点远远谈不上被科学界广为接受.社会现象更复杂、更不稳定的观点尽管在认识论意义上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无法从本体论意义上得到确证.这两个观点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当在于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从形式上看,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倾向于采纳假设演绎理论而非经验归纳理论的形式;社会科学家往往更喜欢与日常经验、个人感受更相符的理论、概念,而自然科学理论显得更偏离于日常常识.从实质上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里,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新研究和新知识的主要启动力量,但自然科学家更倾向于依托某理论范式进行演绎推理来推动进一步的工作;在自然科学历史里能比较容易地识别出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而在社会科学学科里更容易发现多个理论范式割据的场面.相对于上述区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流行程度或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上的区别,是次要的、派生的.
其他文献
民法典对遗嘱信托的规定,仅具有宣示意义,无法解决现行法下信托受益人监督权规范内容与其法律地位和制度功能不符的问题.遗嘱信托制度是跨越物权、继承、信托等多个民事法律部门的综合性法律制度,应当在尊重民法权利体系现有结构和受益人监督权特殊性的基础上,将受益人权利纳入民法权利体系.从国内外信托立法经验和实践看,受益人监督权应当是以信托强制实施请求权、知情权、干预权、撤销权、任命权等具体权利共同组成并有机统一的权利集合.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扶贫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政策受到海外学者的持续关注.总体来看,海外学者对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现实价值、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发展的未来展望等方面.海外学者对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认知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但也指出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基于此,中国应从国际、国家、次国家等层面,通过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及防止返贫治理体系,强化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研究,提升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外宣传和解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使用和流动等环节的前提.为进一步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该文以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年来我省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方面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深入分析基础上,针对人才分类评价不科学、评价标准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行职称代表作制度、丰富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