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11日,新华社播发温家宝9月4日在北京35中听课后的讲话,题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10月12日温家宝致信新华社总编室,告知《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文中,岩石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温总理文责自负的做法受到广大网友的赞叹,诸如网友留言:“总理坦诚求实,让人感动,每个人都要真心学习”。“虽然是一个小的错误,但还是可以体现出温总理的严谨、负责的作风,充分反映了对人民负责。这种品行正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等等。
网友对温总理此举给予热情赞扬,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今为数颇多的报刊采用稿中出现差错,绝大多数作者想公开更正却不可得。原因是相关报刊舍不得为此花费版面,怕发更正相关编辑乃至把关主编(总编)受牵连被曝光,报刊形象因此受损失等,对采用稿中出现差错,报刊社只对造成失责的编辑作内部经济处罚等,但不愿对外人道。有人将其说成是“编辑失责遮蔽追究处理法”,此法处理不力,报刊上还会出差错,不了解内情的受众就误认为作者不愿更正,报刊也不过问,使作者和报刊声誉都蒙受了损失。网友们赞叹总理此举,隐含希望作者和报刊形成有错必纠的风气。基于这种情况,对新华社在温家宝发更正信过程中的做法,有必要发点议论。据10月13日《北京晚报》载稿披露,10月12日中午一位读者致电新华社,认为总理讲话稿中所说的岩石分类方法,岩浆岩和火山岩是同一概念。按照业务规程,新华社总编室将这位读者提出的疑问转告总理办公室主任。12日晚9点半,温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打电话,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吴锦才接电话。事后吴锦才对向他采访这件事的记者介绍说,打电话过程中,总理先说明当时的情景,“总理在座谈时讲话是口语表述,原话是‘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这是举例说明,文字整理的时候把‘比如’去掉了,给人感觉岩石只分成上述三类。”吴锦才当时在电话中对总理说:“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也是我,我向总理作了检讨。”但温总理说:“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于是新华社播发温家宝更正“岩石分类”并致歉电讯稿时,附发了温总理写给新华社总编室信的影印件,大多数报纸在刊发这一“更正”时也发了这封信的影印件。
吴锦才身为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对经手处理稿中发生差错理应承担失责之责,他在与总理通电话中主动作检讨,态度是中肯的,这不是说礼貌性的话。在记者向他采访这件事时如实将相关情况告诉记者,通过记者的稿子向社会披露,客观上等于向受众作了检讨,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做是必要的,不应该被误解为向受众作秀。若新华社在播发温家宝总理对岩石分类更正信时,附发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吴锦才已就处理播发稿中把关不严出现失误,作了自我检讨,新华社将根据社内规定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其效果比“实际上是这样做的,但不对外公布”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比采用“编辑失责隐蔽追究处理法”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各家媒体都来这样做,就营造出媒体有错必纠的氛围了。
要求编辑对经手处理的稿子不出现差错,差错一旦见诸媒体就要追究责任,并对外公布,编辑承受的压力委实是大的,但这样做又是天经地义的。为了做好这件事,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编辑记者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则是既严肃认真追究编辑失责之责,又对做得好的编辑给予表彰和宣传,使其受到社会的尊重。美国《纽约时报》曾有过这样一则佳话:一个叫安德的责任编辑,一次在编审一位教授写的关于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某大学作学术报告的稿子时,发现那位教授在稿中抄的爱因斯坦在黑板上的一个公式有错误。安德打电话告诉那位教授,说他的稿中抄的公式有错误,那位教授说他抄下后与黑板上的公式核对过。安德说肯定错了。不得已,那位教授打电话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查了教案,说安德说的是对的,他写在黑板上的公式确实有错误。这件事一经传出,在美国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流传久远。一位资深评论家说这是“科学的巨人遇到了巨人般的编辑”,《纽约时报》曾因此身价大增。
网友对温总理此举给予热情赞扬,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今为数颇多的报刊采用稿中出现差错,绝大多数作者想公开更正却不可得。原因是相关报刊舍不得为此花费版面,怕发更正相关编辑乃至把关主编(总编)受牵连被曝光,报刊形象因此受损失等,对采用稿中出现差错,报刊社只对造成失责的编辑作内部经济处罚等,但不愿对外人道。有人将其说成是“编辑失责遮蔽追究处理法”,此法处理不力,报刊上还会出差错,不了解内情的受众就误认为作者不愿更正,报刊也不过问,使作者和报刊声誉都蒙受了损失。网友们赞叹总理此举,隐含希望作者和报刊形成有错必纠的风气。基于这种情况,对新华社在温家宝发更正信过程中的做法,有必要发点议论。据10月13日《北京晚报》载稿披露,10月12日中午一位读者致电新华社,认为总理讲话稿中所说的岩石分类方法,岩浆岩和火山岩是同一概念。按照业务规程,新华社总编室将这位读者提出的疑问转告总理办公室主任。12日晚9点半,温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打电话,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吴锦才接电话。事后吴锦才对向他采访这件事的记者介绍说,打电话过程中,总理先说明当时的情景,“总理在座谈时讲话是口语表述,原话是‘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比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这是举例说明,文字整理的时候把‘比如’去掉了,给人感觉岩石只分成上述三类。”吴锦才当时在电话中对总理说:“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也是我,我向总理作了检讨。”但温总理说:“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于是新华社播发温家宝更正“岩石分类”并致歉电讯稿时,附发了温总理写给新华社总编室信的影印件,大多数报纸在刊发这一“更正”时也发了这封信的影印件。
吴锦才身为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对经手处理稿中发生差错理应承担失责之责,他在与总理通电话中主动作检讨,态度是中肯的,这不是说礼貌性的话。在记者向他采访这件事时如实将相关情况告诉记者,通过记者的稿子向社会披露,客观上等于向受众作了检讨,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做是必要的,不应该被误解为向受众作秀。若新华社在播发温家宝总理对岩石分类更正信时,附发新华社值班副总编辑吴锦才已就处理播发稿中把关不严出现失误,作了自我检讨,新华社将根据社内规定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其效果比“实际上是这样做的,但不对外公布”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比采用“编辑失责隐蔽追究处理法”效果要好得多。如果各家媒体都来这样做,就营造出媒体有错必纠的氛围了。
要求编辑对经手处理的稿子不出现差错,差错一旦见诸媒体就要追究责任,并对外公布,编辑承受的压力委实是大的,但这样做又是天经地义的。为了做好这件事,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编辑记者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则是既严肃认真追究编辑失责之责,又对做得好的编辑给予表彰和宣传,使其受到社会的尊重。美国《纽约时报》曾有过这样一则佳话:一个叫安德的责任编辑,一次在编审一位教授写的关于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某大学作学术报告的稿子时,发现那位教授在稿中抄的爱因斯坦在黑板上的一个公式有错误。安德打电话告诉那位教授,说他的稿中抄的公式有错误,那位教授说他抄下后与黑板上的公式核对过。安德说肯定错了。不得已,那位教授打电话问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查了教案,说安德说的是对的,他写在黑板上的公式确实有错误。这件事一经传出,在美国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流传久远。一位资深评论家说这是“科学的巨人遇到了巨人般的编辑”,《纽约时报》曾因此身价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