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课堂上要求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观点的倡导,无非就是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充满着诗意,充满着激情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精专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被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导入语是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始,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它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引进新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至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记得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听课所得,浅谈如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寻根究底的欲望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再如我在教学《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是这样开篇的:“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抛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同时我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文章积极而深入的学习。
  
  二、精选故事,欲擒故纵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开始,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例如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导入模式,学生能接受,又和所讲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了
  
  三、由面到点,比较阅读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还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和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时期,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激发兴趣、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形象大于思想”,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
  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绝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然后,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共同学习《鸿门宴》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
  不觉中进入角色。
  
  五、联系实际,内外延伸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生活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在每个学生那里都呈现出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也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比如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遣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这两天大家课余的热门话题便是白家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之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六、留有空白,引起想象
  
  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无穷的空间,使人无限遐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而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概括简练的粗线条设计,以便能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并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在教学《赤壁赋》,则这样导入:“本文很美,美在‘事’、‘景’、‘情’、‘理’的有机结合,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再畅谈感受。”而在教学《逍遥游》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
  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大智慧,领会庄子的思想。”
  
  七、剖析标题,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比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以上的论述当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学语文课的导入语设计具有灵活性。中学语文课导入语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文中所列只是几种常见类型,它们或具有概括性,或具有趣味性,或具有启发性,或具有情感性,或具有鼓動性……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导入语类型,就是可行的。尽管中学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具有灵活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从哪一个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以上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小议,当然教学中还远不止这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更多更好的方法,以及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一定会崭露头角,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浮出水面。
其他文献
在公路项目软弱地基建设中,其施工技术的好坏对公路项目总体质量起到了较大作用。所以,在处理软基项目时,施工单位要选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和质量,唯有如此,方可
新课改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许多教师研究出了教学结构的种种模式,创造出很多生动的、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型。  一、数学课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体现在计算的准确、推理的严密,而给人的感觉都是抽象和枯燥的,但是我们琢磨出许多生动的课型,例如:在讲《旋转》时,我们的一位女教师导入新课时给学生放了一段录像,录像内容
针对广州市白云国际机场噪音区扩建改造工程桩基础施工遇到的复杂岩溶、厚砂层、斜岩等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五个详勘孔位进行预应力管桩破坏性试桩试验,结合详勘地质资料
针对钢管封装的大应变光纤光栅布拉格传感器的标定问题,设计了大应变试验加载平台,通过光纤光栅布拉格传感器对试验平台标定,确定了平台载荷与应变的比例系数K,按照等比加载
目的分析某型飞机机翼后梁接头裂纹形成的原因,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方法通过对机翼后梁接头进行受力分析,在对机翼后梁接头结构装配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公路施工中,公路工程是否安全可靠,主要取决于路基的施工质量,所以,严格控制路基施工对于整个公路工程有着重大意义。
如何大力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把媒体资源引进中学英语课堂将使学生们在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都获益匪浅。本文拟从媒体英语的优势出发,着重探讨借助媒体英语优势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2005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
现今独生子女存在的共性一娇气、专横、自以为是,对于妈妈的悉心照料不以为然,对妈妈重复地叮咛不胜其烦,对妈妈的担惊受怕无所谓(经过年部90人问卷调查得知),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不需
追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论是《学记》中“辨志”“敬业”“亲师”“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还是《大学》中的“仁”“敬”“孝”“慈”“信”,其实质上都是一种人格教育,他们都在积极倡导将这种人格化作为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近代语文教育同样是专注人格发展的,在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一课《读书》中就这样写道:“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