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FRET技术研究小鼠PU.1和KLF7蛋白相互作用

来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U.1和KLF7基因在多个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在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两个转录因子都可以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而抑制脂肪形成.然而两者是否存在蛋白水平相互作用还不清楚.为了验证PU.1和KLF7在前脂肪细胞中的关系,该研究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CFP-N1-PU.1和pEYFP-N1-KLF7,并瞬时转染到3T3-L1前脂肪细胞系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PU.1和KLF7蛋白共定位于3T3-L1细胞核中.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实验分析显示,PU.1和KLF7之间有明显的能量共振转移.实验结果证实,PU.1和KLF7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脂肪生成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求解在某一过程中的电荷量是一个常考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本文以2021届“江南十校”一模联考理综卷第20题的求解为例,从学生易错的求解思路,进而提升到采用积分和微分的思想来求解常规电路中产生的电荷量.很好地阐述积分和微分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包括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模型进阶可以体现在对象模型进阶和过程模型进阶两个方面.有关“连续体碰撞”的模型进阶,本文讨论了从米粒流到电子流、理想气体分子、光子的对象模型进阶,和从完全非弹性碰撞到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的过程模型进阶,并结合试题分析进行呈现.
经典的碰撞模型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整合弹性碰撞模型基础上,从培养学生更高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出发,分析弹性碰撞模型在力、电、热、光等领域的拓展应用,对相似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找到共同特征,发展在复杂情境中提取碰撞模型的能力,将模型本质和问题情境涉及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理清问题的内在逻辑,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查阅20余篇相关文献,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亥姆霍兹在能量守恒、电动力学、最小作用量原理、非欧几何学、生理学、心理学、声学、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的心路历程和开创性贡献,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提供相关的史料支撑,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诞辰200周年.
学科能力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能力,何来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过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育人过程.虽然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渗透在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中,设置情境问题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情境问题的选择以及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针对“日字形”铁芯变压器的相关例题常出现的错误,运用自制实验器材进行验证,发现接有负载的“日字形”铁芯变压器,其电压和电流的分配与理论计算有差别,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外接负载电路的反电动势所造成的.
在静电场中,较多的是分析等量同种或异种点电荷电场的性质.近些年来,无论是各地的高三模拟试题、高考试题乃至清华大学的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题,均涉及对两个不等量点电荷电场的性质进行考查.由于两个不等量点电荷电场线及等势面分布图在相关资料中难以得见.本文拟对两个不等量异种点电荷静电场进行研究,借助于软件MATLAB所得图示分析,定性绘制沿点电荷连线上的E-x、φ-x图像,以全面认识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图形、图像特征.同时对近年相关典型试题进行分析.
以“动量及其守恒定律”一章为例,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分析中、英两国主流高中物理教材的知识呈现、实验编排及习题设置的差异.结果 表明:中国教材逻辑性更强,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英国教材更加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一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保证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轮复习是培养学生整合迁移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搭建从知识掌握到素养提升的关键期.因此,二轮复习更要活化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设计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命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命题,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与模型的建构整合、迁移重组、修正完善,自我发现和领悟物理问题内核,逐步内化物理观念,凝炼科学思维,促成物理自觉,着实升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习题情境的育人价值.习题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准确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即使对解题没有关键影响的情境也并非可有可无,甚至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可以激发兴趣、渗透德育、培养思维等,并夯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