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从新生走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职业教育就应该灌输它们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不同的,他们应该是技能型人才,伴随着少许的研究创造进行学习,但始终都应以技能学习为主为主,他们是即将成为蓝领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教理念 动画设计 校企合作
在学院新生在走进职业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对于他们自己即将面对什么样的职业生涯、即将面对怎样的工作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状态都是混沌不清的,他们不清楚什么是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清楚自己与本科院校学生走出校园所面临的岗位的不同,所了解的只是高考比别人差了一些分数,走进的学校比别人多了“职业技能”几个字,那么如何在最快最短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所选择的院校的定位以及自己所选择专业的职业目标呢?这是每个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在新生进校都要面对的事情,将职业理念引入职业教育,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将职业理念分阶段、分层次的灌输给学生,逐渐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引导他们最终走上技能型人才的道路。
在动画设计职业理念教育中,职业教育的三年可以大致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和职业发展引导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生刚刚走进校园,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对专业的向往走进了校园,应该抓住这个学生心理的黄金时期,由专业教师或者专业负责人向新生展开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开展专业介绍座谈会,针对学生关心的专业课程安排、就业市场导向、专业就业出口、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培、学历深造以及与其他专业区别等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与细致耐心的解答,举办专业联谊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就业情况,开展经验交流,将往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以及高年级的作业进行课业展览,带领新生集体观摩,让新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做什么一目了然,让他們直接感受到以后的三年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土的对口公司,直接感受职场氛围,并由企业人员介绍入职标准,让新生在入学时便有了一个明确的入职高度的标杆参考。职业教育理念由新生入学开始,在第一学期陆续开展工作,延续3个月完成至第一学期结束,新生已经可以认清在以后的三年中即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才能获得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第二阶段,开始实施“一二三理论”即“一主线,二主体,三对接”方案。在学生已经对职业理念有了最初的认识以后,从加强型学生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从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出发,必须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在“高质量就业、能力本位、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职业教育可以围绕“一条主线”——即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实现“三个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在第二阶段的职教理念的灌输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制定并实施“三引三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引”:一是把企业专业技术引进课堂、二是企业项目引入校园、三是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聘请企业中的专职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专业带来最为前沿的企业技术,保证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沿性,在企业人人员走进课堂时,鼓励他们带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直接触碰真实项目,这会比虚拟的项目让他们更有激情,直接用企业的项目标准来衡量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授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引来的是企业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学生接触到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规范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三出”:三出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学生到企业参观、二是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三是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参观从属于新生入学职业理念引入的初期阶段,并在第二阶段组织第二甚至第三次,不断强化职业理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条件的职业学院可引入对口的公司直接进驻校园,以方便专业教学中的工学交替,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与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教室,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去解决个强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三处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三阶段。
附表:人才培养模式——“三引三出式”
在职业教育的第二阶段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法,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项目化,并将项目进行分解,每个环节的知识技能与相应的课程对应起来,使得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阶段的学生承担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实现课程项目化,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企业的生产流程引入课程,实现流程实战化,将教学内容按动画项目的制作流程细化分为角色设计、动作设计、视频编辑、配音录音、动画后期合成等环节,根据项目生产流程将不同的年级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推进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中,通过实战性训练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倡导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创设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示范模拟训练等方法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借助企业项目,多媒体信息技术,声像资料、网络资源库等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革单一的“笔试+评分”、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推广以口试、机试、作业(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等突出实践能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基于三个阶段的职业理念的灌输,在三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处于项目中,能切实学习到每个流程的技能,实现三个对接,一是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二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三是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在加强素质素养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从教学内容、方式到教学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工作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适应行动导向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推进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国.浅析日本高职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03).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06).
[3]陈天荣.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职业人才的培养[J].电影文学.2010(20).
作者简介:徐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动画设计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动画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研究。
关键词:职教理念 动画设计 校企合作
在学院新生在走进职业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对于他们自己即将面对什么样的职业生涯、即将面对怎样的工作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状态都是混沌不清的,他们不清楚什么是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清楚自己与本科院校学生走出校园所面临的岗位的不同,所了解的只是高考比别人差了一些分数,走进的学校比别人多了“职业技能”几个字,那么如何在最快最短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所选择的院校的定位以及自己所选择专业的职业目标呢?这是每个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在新生进校都要面对的事情,将职业理念引入职业教育,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将职业理念分阶段、分层次的灌输给学生,逐渐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引导他们最终走上技能型人才的道路。
在动画设计职业理念教育中,职业教育的三年可以大致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和职业发展引导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生刚刚走进校园,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对专业的向往走进了校园,应该抓住这个学生心理的黄金时期,由专业教师或者专业负责人向新生展开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开展专业介绍座谈会,针对学生关心的专业课程安排、就业市场导向、专业就业出口、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培、学历深造以及与其他专业区别等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与细致耐心的解答,举办专业联谊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就业情况,开展经验交流,将往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以及高年级的作业进行课业展览,带领新生集体观摩,让新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做什么一目了然,让他們直接感受到以后的三年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土的对口公司,直接感受职场氛围,并由企业人员介绍入职标准,让新生在入学时便有了一个明确的入职高度的标杆参考。职业教育理念由新生入学开始,在第一学期陆续开展工作,延续3个月完成至第一学期结束,新生已经可以认清在以后的三年中即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才能获得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第二阶段,开始实施“一二三理论”即“一主线,二主体,三对接”方案。在学生已经对职业理念有了最初的认识以后,从加强型学生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从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出发,必须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在“高质量就业、能力本位、产学研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职业教育可以围绕“一条主线”——即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实现“三个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在第二阶段的职教理念的灌输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制定并实施“三引三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引”:一是把企业专业技术引进课堂、二是企业项目引入校园、三是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聘请企业中的专职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专业带来最为前沿的企业技术,保证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沿性,在企业人人员走进课堂时,鼓励他们带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直接触碰真实项目,这会比虚拟的项目让他们更有激情,直接用企业的项目标准来衡量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企业技术人员在校授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引来的是企业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学生接触到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规范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三出”:三出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学生到企业参观、二是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三是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参观从属于新生入学职业理念引入的初期阶段,并在第二阶段组织第二甚至第三次,不断强化职业理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条件的职业学院可引入对口的公司直接进驻校园,以方便专业教学中的工学交替,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与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教室,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去解决个强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三处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也是职业教育的第三阶段。
附表:人才培养模式——“三引三出式”
在职业教育的第二阶段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法,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项目化,并将项目进行分解,每个环节的知识技能与相应的课程对应起来,使得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阶段的学生承担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实现课程项目化,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企业的生产流程引入课程,实现流程实战化,将教学内容按动画项目的制作流程细化分为角色设计、动作设计、视频编辑、配音录音、动画后期合成等环节,根据项目生产流程将不同的年级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推进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中,通过实战性训练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倡导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创设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示范模拟训练等方法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借助企业项目,多媒体信息技术,声像资料、网络资源库等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革单一的“笔试+评分”、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推广以口试、机试、作业(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等突出实践能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基于三个阶段的职业理念的灌输,在三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处于项目中,能切实学习到每个流程的技能,实现三个对接,一是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二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三是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在加强素质素养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从教学内容、方式到教学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工作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适应行动导向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推进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国.浅析日本高职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03).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06).
[3]陈天荣.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职业人才的培养[J].电影文学.2010(20).
作者简介:徐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动画设计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动画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