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究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su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在学科教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感受,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忽视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的积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难以被学生发现。
  二、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经常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比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大做强。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三、借助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非常利于制造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与享受。讲授《雨巷》一课时,先通过图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去感受、去感叹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带的“愁”的象征意义。静止的文本完全“活”起来了,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感知体验的思维活跃状态。《祝福》《边城》等教材选编小说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观赏电影与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解读小说寄寓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精彩,同时也评析演员的表演。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品读方式,而学生对这种多维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对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的能力。再如讲授屈原的《离骚》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对屈原的认识、有关屈原的习俗、传说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69.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0.
  [3]马骉.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探.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血清反应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Lewis大鼠背部皮下,连续60天注射鱼藤酮2.0 mg/kg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在不
【摘要】为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者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活动。活动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研究成果的展示阶段。作者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思考,包括成功的原因、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开展探究活动对历史教师的要求,选择研究资源的原则。  【关键词】历史探究 活动阶段 活动后思考    随着我区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时代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的习得,主动求知中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营造学生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角色的主体外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应该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状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非凡强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年龄特点,在这一立足点上研究探索出一些新
新时代背景下,以“双高计划”的目标和理念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设,剖析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内在机理,理清系统性、趋向性、协调性、特色性等价值意蕴,有助于精准对接高职院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一把课本知识和现成题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学会一定的基本方法、技能。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享受终身。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