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适应和满足了新课标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扩大信息容量,增加跨学科的知识点获取,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的新颖生动、直观形象、渲染氛围和提升情感的特点,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片断的事物系统化,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形同身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作是“ 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
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播放录像展示动态的海洋海底景观,当画面从波涛汹涌的海面逐渐转入海底的过程中,风浪声、波涛声渐渐减弱,光线也逐渐变暗,当教室变得静寂无声的时候,画面进入了海底光怪陆离的奇妙美景。这时,随着画面的切换,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也开始响起,使学生仿佛从外面世界来到了神秘的海底世界。这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激发起学生对海底世界探究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结合课堂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共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兴趣的源泉来源于氛围的创造,缺乏相应的课堂氛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感悟。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体验,书本的文字和插图又无法包含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且,其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缺乏形象感知很难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精炼丰富的相关信息,很容易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情境氛围,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加强对课堂内容的领悟,
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课文蕴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我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段,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开过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在缓缓行进的灵车和哀乐声中,学生也仿佛走进了画面,与主人公一起沉痛哀悼。此时,情感交融,催人泪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三、结合知识难点,释疑导引,豁然开朗
在有些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或者一些复杂的字、词和语句,不仅学生感到难于理解,教师也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解释清楚。而通过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辅以定格、特写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空间,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情境及时设疑引问,以问激思,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知识反馈,以激发学生们积极思维,展开联想,从而顺利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结合学生特点,延展意境,创新思维
由于小学生思维模式、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通过书本的文字获取足够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入境生情,从而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热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我播放一组画面,太阳火辣辣地照着, 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 小鱼们在痛苦地挣扎着, 最后画面定格、特写在一条小鱼身上, 它的眼睛里含着一滴眼泪, 似乎马上要滚落下来。这时,学生们都被这一滴眼泪震动了。我紧接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沉浸在这一场景的学生展开联想,纷纷表达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拯救行动,但都同样显示了他们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美好愿望。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信息扩充、画面再造,不仅能迅速吸引孩子们融入情境,而且,能同时激发他们联想、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形同身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作是“ 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情境下唤起想象力的扩张、审美情趣的增长以及道德情操的升华。
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先播放录像展示动态的海洋海底景观,当画面从波涛汹涌的海面逐渐转入海底的过程中,风浪声、波涛声渐渐减弱,光线也逐渐变暗,当教室变得静寂无声的时候,画面进入了海底光怪陆离的奇妙美景。这时,随着画面的切换,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也开始响起,使学生仿佛从外面世界来到了神秘的海底世界。这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激发起学生对海底世界探究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结合课堂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共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兴趣的源泉来源于氛围的创造,缺乏相应的课堂氛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感悟。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体验,书本的文字和插图又无法包含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且,其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缺乏形象感知很难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精炼丰富的相关信息,很容易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情境氛围,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加强对课堂内容的领悟,
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课文蕴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我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段,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开过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在缓缓行进的灵车和哀乐声中,学生也仿佛走进了画面,与主人公一起沉痛哀悼。此时,情感交融,催人泪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很自然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三、结合知识难点,释疑导引,豁然开朗
在有些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或者一些复杂的字、词和语句,不仅学生感到难于理解,教师也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解释清楚。而通过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辅以定格、特写等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空间,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情境及时设疑引问,以问激思,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知识反馈,以激发学生们积极思维,展开联想,从而顺利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结合学生特点,延展意境,创新思维
由于小学生思维模式、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通过书本的文字获取足够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入境生情,从而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热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我播放一组画面,太阳火辣辣地照着, 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 小鱼们在痛苦地挣扎着, 最后画面定格、特写在一条小鱼身上, 它的眼睛里含着一滴眼泪, 似乎马上要滚落下来。这时,学生们都被这一滴眼泪震动了。我紧接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沉浸在这一场景的学生展开联想,纷纷表达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拯救行动,但都同样显示了他们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美好愿望。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信息扩充、画面再造,不仅能迅速吸引孩子们融入情境,而且,能同时激发他们联想、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