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釉下彩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关系研究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期景德镇釉下元青花瓷迅速成熟,来自吉州窑的工匠对景德镇青花瓷的胎泥配制、钴料的尝试、釉下青花绘制工艺等都有推动作用。早期元青花和吉州窑釉下彩相似纹饰颇多,元青花纹饰风格与具有传统釉下彩技艺的吉州窑有直接的基因联系。
  关键词:吉州窑;釉下彩;元青花
  釉下彩瓷使用耐高温的釉下彩色料绘制在瓷坯上,罩上透明釉后烧制,历经千年而色泽不变。釉下彩品类多样,有釉下五彩、釉下青花、釉下黑彩、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釉下青花作为元青花瓷的传统代表,是用含钴的颜料描绘在素坯表面,施釉后烧制。元代初年,景德镇釉下元青花瓷迅速成熟。由于两宋景德镇只有青白瓷技术,没有釉下彩绘技法,然而元青花绘制却很熟练,明显是熟练工所为,所以元初的青花瓷只能是由移民工匠绘制的。
  蒋玄佁指出:“南方系统中的彩绘器是吉州窑创始的,只有发明了釉下彩绘,才有青花彩绘的可能。”蒋玄佁还认为:“青花制作必须是釉下彩绘,吉州窑创制釉下彩绘有开启试用青花原料的可能,釉下彩绘的生产技术是试用青花的基础。”宋末元初景德镇早期元青花的生产来自吉州窑的具体影响,元代初年景德镇元青花产品的胎泥配方、器型、图案、烧成工艺都明显不同于景德镇青白瓷。作为釉下彩瓷,南宋吉州窑的釉下彩瓷与元青花瓷在生产技术上相似点颇多,宋末元初景德镇青花瓷试验的整个过程都有吉州窑工匠参与,移民景德镇的吉州窑工匠对青花瓷挂胎的胎泥配制、钴料的尝试、釉下青花绘制工艺等都有推动作用
  一、元代初年官府设立浮梁瓷局,吉州窑工匠进入景德镇
  吉州窑烧造时间有600多年,兴盛于两宋时期,元代衰退。作为著名的民间窑口,吉州窑的生产比官窑更自由,创造力强,产品丰富多彩。南宋时期,吉州窑的釉下彩绘瓷这一品类很成熟,影响了景德镇窑。
  宋末元初,文天样在庐陵地区组织义军,许多永和镇的制瓷窑工加入义军,失败之后,不少窑工逃亡,吉州窑开始衰退。吉安太守吴炳记录:“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早在南宋末年开始,吉州窑工匠就开始移动,元代政府在1278年设立了浮梁瓷局,烧造御用瓷器,加速了吉州窑工匠移民景德镇,迁移民到景德镇的的吉州窑窑工拥有成熟的釉下彩生产技术,他们把熟练的彩绘技术用于景德镇的釉下青花瓷的生产过程中,所以,元初的青花彩绘瓷迅速成熟。
  二、吉州窑窑工对元初青花瓷挂胎的胎泥配方的贡献
  整个工艺美术史都是产业技术试验的历史。陶瓷胎泥配方、釉果的配制、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时,陶瓷业往往有重大变化。元代以前,景德镇胎泥的制备长期依赖"一元配方",即将优质瓷石粉碎,淘洗沉淀,再制作素坯。景德镇青白瓷石很优良,用“一元配方”制造出的瓷胎质量好,再罩青白釉烧造,产品深受买家喜爱。南宋末年,上层优良的高温瓷石蕴藏量有限,剩下的中下层瓷石质量下降,劣质瓷出现,面临停烧的风险,景德镇窑研发新的胎泥配方才是生存之道。
  从五代时开始,吉州窑以永和镇稻田底下的“白土”为原料制瓷坯,开采便利,白土色泽白,取之不尽,成本低。宋末元初,吉州窑瓷工迁移景德镇之时,景德镇窑口却出现瓷石品质低下,瓷胎暗淡、青白瓷亮度、硬度、透明度都不理想。吉州窑工匠对比景德镇青白瓷制瓷与吉州窑制瓷独特,认为碎石淘洗工序代价大,不如吉州窑以白土做瓷的原料方法。吉州窑窑工寻找永和镇的“白土”的替代品,他们发现景德镇瑶里镇附近的麻仓山的高岭土藏量大。来自吉州窑的匠人通过试验,发现高岭土淘洗后得到的净泥较好,其的细密程度等多方面性能与永和镇的“白土”相近。景德镇的高岭土烧制窑温高,需要1300摄氏度以上,仅仅以高岭土烧制,由于達不需要的窑温而有烧制难度,而中下层的软质瓷石需要的窑温却较较。试验过程中,他们将景德镇南安附近的高岭土掺入中下层瓷石泥中做成瓷坯,在还原焰的动态窑温中烧制。经历若干次试验后,烧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温二元配方“白瓷”,后来又经历探索与试验,研发出高岭土、三宝莲土与瓷石泥混合制胎的元青花瓷坯的“三元配方”,“白瓷”制造越来越优良。
  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习惯用大尺寸造型的日用器皿,元青花瓷的生产要满足他们的订单要求,而且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也需要陶瓷大件。这种大件瓷胎用“一元配方”的原料在宋代烧制会变形或生烧,窑温提高又会开裂。瓷石混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以及以后的“多元配方”研制成功,攻克了这一瓶颈,能制作体大厚重的胎体,所以,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出现了前朝没有的大尺寸的瓷器。
  配方的研制是由元初景德镇工匠与吉州窑移民瓷工完成的,来自吉州窑的生产技术是重要的影响。青花料在“二元配方”优良的“白瓷”载体上描绘,施透明釉,发色效果理想。高岭土的利用,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力,“二元配方”取代“一元配方”之后,景德镇窑重新恢复活力,瓷器产量迅速增加,产品销售在国内首屈一指,闻名海内外,青花瓷产品越来越流行,在商品竞争过程中,致使省内外很多窑场停烧。“二元配方”的实现,来自吉州窑的工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南宋吉州窑白地釉下彩绘对早期元青花彩绘技术的引领
  南宋时期,吉州窑白地釉下彩瓷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在釉下彩绘瓷的成型技法、釉料配方、窑温等等都有独到之处,吉州窑工匠积累了成熟的绘制技艺。以毛笔调含含铁的颜料在胎体上描绘,罩薄釉后烧制。景德镇元青花的生产必须运用釉下彩绘的绘制技艺,可是,制作青白瓷的景德镇没有釉下彩绘的工艺积淀。宋末元初,吉州窑工匠的大批移民景德镇,开始了青花瓷的试制。宋代景德镇窑口主要生产青白瓷,青白瓷施釉盈润、较厚,釉透明度低。最早的景德镇青花瓷使用青白瓷为胎体,罩厚釉后影响了青花纹饰的清晰度,发色暗淡,轮廓线模糊不清,效果并不理想。元代延祐年青花塔式盖瓶就是这一阶段的产品,当优良的“白瓷”生产后,青花瓷即用“白瓷”为载体。
  景德镇青白瓷工匠对釉下彩绘技艺是空白,吉州窑釉下彩绘瓷烧制对早期元青花彩绘技术的具有引领作用。而青花料与釉下褐料的绘制技艺没有区别,由吉州窑移民瓷工绘制景德镇青花瓷,由于是吉州窑的熟练工所为,自然表现出吉洲窑纤细活泼的彩绘特色,青花瓷生产技术以高位嫁接的方式快速成熟。首先,以青白瓷为胎,采用吉州窑工们驾轻就熟的釉下褐彩颜料制作青白釉下褐彩;再次,以白瓷为胎,用国产钴料罩透明釉来生产国产土青青花瓷,国产土青料锰含量偏高,发色有紫红色的微差;最后,以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后来绘制青花瓷,苏麻离青料铁含量偏高,发色效果明澈晶亮而厚重。   四、吉州窑釉下彩装饰纹样对元初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
  吉州窑虽然以生产日用器皿为主,而且由于胎泥原料“白土”中含钛较高,胎质并不优良,但是吉州窑产品重视装饰效果。吉州窑釉下彩纹饰多单色釉的装饰,这是北方磁州窑单色彩绘的传统,吉州窑工匠在创新过程中,创作了多种的纹样与装饰手法。从彩绘的纹饰形式来比较南宋吉州窑彩绘瓷与景德镇元初的青花瓷,二者的纹饰构成相似,有直接的基因关系,早期元青花彩绘图案的渊源来自吉州窑。景德镇釉下青花瓷中的蓝地白花与白地蓝花图案与吉州窑褐地白花的图案有继承关系,元青花彩绘中的多层次图案构成、水墨画技法、开光装饰技巧继承吉州窑瓷绘装饰。
  吉州窑彩绘有各类植物纹饰,还有不少动物纹,图案的种类繁多,在构思上传达人们的美好祝愿,流露出象征意味。主体纹样有梅、竹、石榴、菊花、、双鱼、鹿、彩蝶、鸳鸯、凤鸟等,体现了时代的生活情趣和民间艺术的地方风味,颇有独特的个性。元青花纹饰中多有着美好的寓意与民俗风情,装饰有梅、竹、凤凰、鸳鸯、双鱼、牡丹、菊等,早期元青花表现鸟兽、花草、龙凤的主题居多,同吉州窑彩绘的产品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吉州窑有单独成图的图案,也有采用多层装饰的手法,主题纹与辅助纹相互结合,这与元青花的装饰风格是一致的。在釉下彩绘的组合布局上,元青花和吉州窑均有多层构图、两组纹饰或多组纹饰。只不过元青花彩绘装饰比吉州窑更精细,构图更丰满,层次更严密。
  景德镇元青花与吉州窑釉下彩对国画水墨技法的借鉴颇多,以毛笔调釉下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线条流畅有力度,,气韵生动,颇有文人画写意的风骨,画花草鸟兽都用单色来画,减少层次或不分层次、也不分明暗、追求画面的平面感。吉州窑釉下彩在陶瓷胎体的腹部通过开光装饰凸显主体图案,线条勾勒有粗细的对比,开光的装饰技法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景德镇元青花的开光装饰继承了吉州窑釉下彩装饰这些特点。
  总的来说,早期元青花和吉州窑釉下彩相似纹饰颇多,元青花的装饰传承表现出来的娴熟与具有传统釉下彩技艺的吉州窑有直接的基因联系。
  参考文献:
  [1] 蒋玄佁.吉州窑[M].文物出版社,1958.
  [2]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
  [3] 陈立立.吉州窑工匠在景德镇瓷都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
  作者简介:曾军宏(1971—),男,井岡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杨树林(1979—),男,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0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GHA15)。
其他文献
摘要: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统一王朝蒲甘于1044年建立之前,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存在过林阳、掸国、骠国等早期国家。缅甸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交流也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是整个东南亚地区除越南外,与中国最早开始交流的国家。本文旨在从历史角度分析和讨论中缅关系,涵盖了前蒲甘时期和统一封建王朝时期的交流史。  关键词:中缅关系;缅甸;中缅交流史  中国史书关于缅甸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但其中并未刻意提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方绘画空间的表现研究论文为思考对象,从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主要的观点两方面对绘画空间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绘画;绘画空间;空间表现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人们在对画面表现进行构思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空间的表现形式是其不可或缺的语言之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绘画艺术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受文化、科技、观念等影响对空间的认知
期刊
摘要:作为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成为了大家创作的一个热点,随着水彩绘画的不断发展,加上题材自身的地域优势,各类少数民族题材水彩画也随即得到发展,成为水彩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藏族题材相关占比很大。由此少不了对藏民族文化的研究,而藏族服饰作为表现藏族文化一大重要媒介,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水彩人物画;藏族文化;藏族服饰  在漫漫艺术长河之中,水彩的闯入让中国在
期刊
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各国经贸联系不断加强。伴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更是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在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贸易伙伴国中,东盟拥有着十分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
期刊
摘要:在如今多重语境叠合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探讨与解读。其中,社会人文纪录片更是聚焦“大社会”中的“小人物”,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再现呈现普罗大众的生存现状。多样化的社会语境为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在创作策略层面还应保持视角、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创新。  “所谓人文社会纪录片,是特指那些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主
期刊
摘要:“新小说”派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后现代主义所提出来的世界的非中心化理论一直为“新小说”派作家所践行,从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以及其作品《橡皮》可见端倪。笔者想要通过深入细读《橡皮》来对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非中心化”作一番探讨,以此来观照人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新小说”派;世界的非中心化;生存境遇  世界的非中心化,是“新小说”派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长
期刊
摘要:按其历史发展所划分的古希腊艺术,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荷马时期造型单一;古风时期趋于成熟;古典前期因战争繁荣,后期亦因战争而逐渐衰落;希腊化时期冲破原有的禁锢和束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艺术舞台。古希腊秉持着继承艺术批评的原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希腊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加上东方文化的传播,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古希腊艺术,古希腊造型艺术对于西方艺术来说,是开端,也是源泉。  关键词:古希腊造
期刊
摘要:本文以叶广芩小说中的贵族人物形象、贵族文化元素为研究起点,确定贵族文化在其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出来加以具体分析。通过这些具体物化的因素、感情饱满的元素,评价叶广芩贵族文化,深刻领悟其蕴含的意义,探讨这种情结在叶广芩小说中的原因。  关键词:叶广芩;贵族文化;审视;精神沃土  贵族文化,顾名思义,这是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众文化相对的一个概念。除了我们所指的出身贵族,从小接触的礼仪道德、办事
期刊
摘要: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一生创作颇丰,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流亡前、流亡中以及流亡后三个阶段,而其著名的《悲惨世界》便是在他流亡期间完成的。  关键词: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人物形象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别为《芳蒂娜》、《珂赛特》、《马里尤斯》、《普吕梅街儿女情,圣德尼街英雄血》以及《让·瓦让》。小说叙述了刑
期刊
摘要:基于声乐演唱的视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拥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尤其体现在文化浸染与思维拓展两个方面。这不仅可以让演唱者打开视野、获得更多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加深他们的艺术内涵、深化演唱思维,最终对他们的演唱表达及学习获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演唱;思维拓展;文化浸染  中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言简意赅、用词凝练、含蓄隽永的特点,虽然语言精简但是每一句都饱含着丰
期刊